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页
    不会比甄家好多少。”
    傅里自然相信卫烆的话,点点头,没有再说其他。
    说完正事儿,卫烆忍不住看向傅里,神情难得踟蹰:“傅里,我想问问你,之前我在信中问你的问题,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锦哥儿与卫若兰在两个大人聊正事儿的时候,早就迫不及待地躲到一旁叙旧去了。两人中间好几年没有见面,就算这期间互相有通信,但每次的信件就那么几张纸,能写的内容有限,而且遣词造句也必须尽量简略,才能写上更多的内容,自然完全比不上如今这般面对面地聊着来得更亲近,更详细,更有代入感。
    不过不论是卫烆,又或者傅里,两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奉行的都是可以保护,但绝对不能将他们养成傻白甜的策略,所以平时不管遇上什么事儿,就算孩子还小,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懂,他们也都会将事情告诉孩子,要嘛征求他们的意见,要嘛听听他们的分析
    不是真的想要他们给出什么有效意见,这只是拓宽他们见识,并培养他们思考的一种方法。
    所以两个大人在聊正事的时候,两人虽然没有主动参与进去,自己也聊得相当开心,但其实两个孩子的耳朵都竖得高高的,一直有认真听自己父母在说什么。
    卫烆与傅里之前说的事儿他们了解不多,自然没办法参与,但卫烆现在说的这事儿嘛……
    锦哥儿与卫若兰相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嘿嘿一笑。
    两人立刻起身走到自己的母亲、父亲身边,锦哥儿偏着头看向傅里,眼神好奇:“娘亲,卫叔叔说的是什么事儿啊?”
    傅里无奈地笑了一声,而后抬手刮了下锦哥儿的鼻子:“傅文锦,你这么聪明,会不知道你卫叔叔说的究竟是什么事儿?若是我没有记错,你卫叔叔当初写的那封信,你比为娘我还要更早看到吧?”
    两人虽然心中早有默契,但到底没有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是以两人之间的通信内容也基本正常,卫烆更是知道傅里写信看信从不会避讳锦哥儿,所以给她写来的信件基本不会写那等不适合让小孩子看的内容,若真有,他也会在信件开头特意注明。
    而卫烆提起的那个问题所在的那封信,他也不知道是不觉得这事儿没必要隐瞒锦哥儿,还是因为太过激动,以至于忘记了锦哥儿也会看见那封信,并未在信件开头注明不能给锦哥儿看。
    正巧信件送来当天傅里不在家,锦哥儿从信差手上接过信件后一看,卫叔叔写来的信,立刻就拆了,再一看,开头没说自己不能看,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将正封信都通读了一遍……
    锦哥儿自己也没想到,会在信中看到那个问题。
    当时他其实是有些羞窘的,毕竟他再聪明,也是个几岁大的小孩儿而已,身边接触过的人也大多保守,对这样的事情十分避讳,所以锦哥儿乍一看到那个问题的时候,慌得连等待都没有,直接就拿着信跑到了傅里身边。
    卫若兰倒是不曾见过那封信,但卫烆在写信之前,却认真征求过他的意见,然后才动笔,认真而郑重地写下了那个问题。
    所以卫若兰其实也知道,卫烆在信中究竟写了什么。
    那么,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傅里对上卫烆深邃坚毅的眼睛,想到自己初次见到卫烆,便是被他这双眼睛给吸引了,不禁勾唇轻笑。
    她偏头想了想,笑道:“从我个人出发,我是很愿意答应嫁给你的。”
    是的,卫烆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他的再一次求婚。
    当时他也是从傅里的信中得知了她马上就要上京,一时激荡,才写下了那个问题。他当时写下之后担心自己后悔,几乎是立刻就将信件交给管家,让他送到了驿站。但在等待傅里上京的这段时间,他心中的忐忑紧张,也非常人可比。
    毕竟,他还是非常担心傅里会再一次地拒绝自己。
    但……
    傅里摇摇头:“我必须等见过府上老太太之后,才能真正做下决定。”
    卫烆条件很好,但她如今的生活也不差,若是成婚后可以保证如今的生活质量,甚至比现在更好不单指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她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嫁给卫烆,在上京之前,她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上京后见到卫烆的第一时间,她就要告诉卫烆,自己愿意嫁给他。
    然而等听了兰哥儿与之前那位赵姑娘的话后,她却开始犹豫起来,态度也愈发慎重
    并不是怀疑卫烆,但这个时代的男人本来就只负责在外打拼,女人则被困守后院。她当然不愿意困守后院,这点卫烆也知道,且已经将这点儿列为了成婚条件之一。但作为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肯定不会太多,她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会留在家里。而这一半的时间,除了晚卫烆回家之后的时间,她几乎都是与卫老太太相处。
    听兰哥儿与赵姑娘的话,这位老太太可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人,她很难不担心。
    至于兰哥儿说起,老太太一直盼着她上京,似乎对她非常期待的话,傅里是一个字也不相信的。
    就算是在现代,离异带着个孩子的女人也很难找对象,二婚嫁的人也容易生出不好的看法,更何况她还是在古代,她的身份也不是单纯的丧偶或离异?
    卫烆眨了眨眼,眉眼柔和下来:“你是被赵姑娘说的话给吓到了吗?不用担心,母亲很期待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