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段阅读_第 409 章
    科举出仕(士) 作者:黄姜

    ,却没有考虑到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先后关系。

    如今朝廷规定虽是摆在这里,地方府县却依旧提前取用留存的钱银,这种现状的出现,也是朝廷与地方互相妥协的局面。

    但是问题在于,万一提前取用得多了,户部审核时不通过,地方府县是要担责的。

    为了免于担责,清廉的官员就抠抠搜搜的——这样的很少。大多都是胆子大的官员,他们会隐瞒赋税,或将赋税钱粮多留存下来,以供他们取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朝堂上讨论过,大多说将赋税起运数额提高,这样就能免于地方官员贪腐奢侈。可是这样也不过是让那些官员们,转而去压榨百姓而已。

    黎池前世历史中的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留存与起运之间存在的弊端,即起运数额过多,加之官员还隐瞒和贪图赋税,以至于过度压榨了百姓。

    而大燕也存在这个问题,留存在府县的数额,与起运到京城和边防卫所的数额,一直都无法确定,哪边多、哪边少都有问题。

    ……

    不过,当皇帝听了黎池的盘点之后,从他的盘点中揪出了一个词,预算。

    若是预算出地方一年的支出大概数目,那么就可以直接定下当地留存赋税的数额,再预留一部分应对突发灾害,再就全部起运到京城或边防卫所!

    “……可根据你的估算,开年年初就提前支出钱粮,发放下去……”

    黎池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的这个‘特许‘,并非是给他的特许,而是给两广行省的特许。

    皇帝之所以给这个‘特许‘,恐怕也只是想要实行‘预算制度‘,于是顺势就选了两广行省做试点。

    不过,皇帝此刻的言行反应,以及做下的决定,也正是黎池想要达到的目的:推行预算制度。

    “臣代两广官员和百姓,叩谢陛下。”黎池郑重其事地,跪下向宝座上的皇帝叩了一个头。

    黎池此言此举,朝堂上能看懂深意的,不超过三个人。一个是重生而来的赵俭,一个是老人精内阁首辅周扬青,另一个就是高坐宝座之上的贞文帝。

    “哈哈哈!”一向以‘慵懒睡狮’姿态示人的贞文帝,难得地哈哈大笑起来!“起!和周你啊……新公务,可得认真仔细地去办啊!”

    大部分朝臣,只当皇帝是在叮嘱他好好做户部郎中的事情。不过黎池当然听懂了皇帝的言下之意,起身后就又揖了一礼,承诺道:“臣遵命,定然认真仔细地去办新公务。”

    至此,黎池也就回禀完毕,于是退回了班列之中。

    黎池退下之后,接着户部其他郎中依次上前盘点。因为有了黎池的珠玉在前,后面十几个郎中的盘点,缺点也就很容易突出来了。

    比如,大多户部郎中有一半时候在掉书袋,听着花团锦簇,实则没有枝干、不知所云。又比如,数据不够详实、精确,都只是说了个大约数,想必其中的误差不会小。

    不过以往户部盘点时,也都是这样的,贞文帝修心养气功夫不错,只是‘嗯嗯‘几声敷衍过去了,并没有发火怒斥。

    腊月二十的早朝,主要是礼部和户部进行盘点,这两个衙门盘点完了。腊月二十五的早朝时,其他衙门再盘点一番,然后就能轻轻松松地准备过年了。

    虽然今天的早朝持续时间很长,从辰时准时上朝,到午时了都还没散。但终于在午时中,户部盘点完毕了。按说,今日的早朝也就该散了。

    黎池也是这样以为的,结果三皇子赵俭竟也出列,盘点了一番。

    “……由此可见,‘因地制宜‘之策施行以来,可谓卓有成效。”赵俭总结道。

    没错,赵俭盘点的是:‘因地制宜‘之策施行以来,所起的卓越成效。

    说起来,‘因地制宜‘之策,还是出自黎池在考院试时,做的一篇策问里。

    黎池明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不管放在何时都是通行的。不过在这个jiāo通不发达的时代,‘因地制宜‘战略的效果,要打一个折扣。

    因为有了赵俭这个重生者,可能在赵俭的上辈子里,黎池有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