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95页
    但是即便是东郡,其实本身也对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东郡当年虽然很快便定下了兑换比率,但是根据后来夏安然所着的书册统计,他自己都说当年因为他设定的比率有一些问题,直接打击了小作坊们的积极性。
    这一点是的东汉的各方面发展后退了不止三十年。
    幸而后来迎接小皇帝入昌邑之后,豫州、兖州的经济重新复苏,还算进入了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阶段。
    但是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铜。
    虽然想要重新恢复制币,但是兖州、豫州还有收到他们经济辐射影响的扬州、青州的铜都没有了哈哈哈哈,当时看到夏景熙无奈的一句:欲重铸币,奈何无铜。可笑死我啦!
    206L:等等,为什么会没铜?是因为曹操的底盘上没有铜矿吗?
    208L:这道题我知道,我们地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过,首先,我国铜矿的主要分布地区的确几近完美得绕过了曹老板的地盘,其次,当年其实荀彧做了一件很神奇的事……哈哈哈哈哈楼下交给你来。
    209L:抢答,我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是:焚钱铸镫,原来是指荀彧大大把没用的钱币全都融化铸造马镫以帮助曹阿瞒抢回更多的小钱钱……啊不是,是解放更多的劳苦大众。
    后来被人比喻不惜一切代价充作军费,有类似穷兵黩武的贬义词性。
    同时也被比喻公元二世纪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仅仅亚于吕不韦投资嬴老爹。
    210L:焚钱铸镫!
    211L: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竟然无意识抢答啦!爽!
    213L:没错,就是因为当年为了抢先在曹军一次性普及马镫,荀彧把境内的铜钱都回收融化铸造了马镫,但是这其实当中有一点误解,因为他主要铸造的是马掌,只在最初铸了一批马镫,等后来发现马镫可以用木头代替,就把重心放到无法替代的马蹄铁上头啦。
    毕竟当年曹操没铁啊!穷的当当响。
    214L:这个我记得,诸葛丞相在《劝工书》里面就有写到过,他当年和夏安然两个人因为没有铁如何如何苦逼,他当年还悄悄往刺史府里头塞小作文要求当时还是兖州刺史的曹丞相给他们批铁。
    后来还是荀彧从曹军有限的物资里面扣扣搜搜挖出来了一块铁给了他们,这才有配重式凿地机的诞生。
    但要不怎么说好人有好报呢。
    夏景熙一凿子下去,挖出来了一个铁矿,就是咱们现在还在用的舞阳铁矿。
    215L:等等楼上的,丞相当年给曹操塞小作文这个你从哪里看来的?不要相信那种《我在东汉装猫的日子》这种小话本啊!我已经看到好多类似的梗都是来源于那种书啦!!
    我必须再提一遍,东汉没有猫!没有猫!没有猫!
    猫是唐朝来的进口外来动物,我大华夏本土只有狸猫!这也是北宋为什么有人说狸,有人说猫的原因。
    一般狸特指野生猫,也就是类似于猞猁、野猫、山猫这种,而猫则是特指宠物猫,譬如波斯猫、三花猫这种。
    这本书从书名就是错的!更不用说内容啦!
    我光风霁月公子如歌的丞相绝对不会干出那种半夜往别人门缝里头塞纸条这种事情的!!
    216L:但是他光风霁月公子如歌的老师就干出赶着一堆公鸡跑到刺史府门口逼着它们打鸣的故事啊。
    217L:????楼上你指的莫非是:闻鸡起舞?
    218L:哈哈哈哈哈楼上你搞错了,不是,这个应该还没有典故,具体故事大概就是曹操当年感怀于和袁绍那一战的惨烈,于是便书写了《蒿里行》里头有一句千里无鸡鸣,然后当时的夏景熙不知道是脑子搭住了……啊不,是单纯可爱了一把,于是就带着一群鸡去放鸡叫给曹操听。
    据说他一连放了七天,最后把浪漫主义诗人曹孟德改造成了现实主义写实派诗人曹操。
    219L:哈哈哈哈哈哈!!我们语文老师说过,我还以为是她瞎编的,原来是真的吗??
    220L:是真的啊,曹操自己写过吐槽来着。我忘记具体怎么说了,大概就是劝告和他一样是浪漫主义的曹植不要写的那么浪,要贴合实际,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植。
    然后被曹植的小伙伴给记下来了。
    221L:……等等,如果我没记错,曹植的老师不也是……
    222L: 你没记错,也是夏安然,不光曹植,基本曹操的儿砸们,除了老大老二认识时候就已经开蒙了,后面几个崽基本都是夏安然带大的。
    不光他们,诸葛亮的崽,郭嘉的崽,刘协的崽,基本上你可以这么理解,作为官一代,夏安然不算闪光,他是比较低调的类型,但是他有多牛逼从他的学生们身上都能看出来。
    哦,写诗不算,写诗是他的短板,这点其余人都是自由发展的,但是写《书》他是擅长的。
    顺便一句,世界上第一份《说明书》就是他写的,当年为了写水车还是翻车来着。
    223L:水车,当时他还在老家的时候,就鼓捣出了水车,然后因为问的人太多了所以写了说明书还画了图贴在了城门口,据说就这么一招,在当时还没有起乱的东汉一举打响了他的名气。
    当时洛阳城已经生乱,大量的臣子弃官东出,很多后世的着名人物都经过了成皋城,尤其是颍川学子们。
    譬如,荀彧就是因为这一出认识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