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学院都知道,他们的赌注是谁输了谁滚出学院。
陈勉是真的拿林昭这个室友当朋友,苦口婆心的劝他放弃,然而一旁的学霸杨肃却放下了手中的书道:“男子汉大丈夫,当一言九鼎。三弟别怕,对于诗词一道我自认不比施茂才差,不懂的只管问我。”
林昭心道这两个同窗还不错,他笑了笑,说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陈勉看起来比他还发愁,说道:“你有什么数?输定了的数吗?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竟然还答应了!”
“我是第二,他是第三,你对我有点信心。”
“可是你的诗词……”,陈勉说的没错,在诗词课上,施茂才做的诗词几乎都是高分,连夫子都说他有诗词天赋。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他也想看看自己进步了多少。
“施茂才这个狗东西,专挑自己的强项下手,他怎么不跟你比策论?”陈勉还在一旁得得得的骂着。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会加更赶剧情,努力早日写到后面部分
第104章
林昭没再说什么, 他平日里听姜子延念多了诗词感觉自己的审美都提高了一大截。
白麓书院因为建在山上,平时用的东西都要到山下去买,所以书院每隔半个月休沐一天, 月底休沐两天,算下来一个月光有三天的休息时间。
月中的这一天可以下山去采买日常用品,月末的两天里离家近的就可以回家待两天, 不过大部分学子基本上很少回家, 即便是休沐日也都在房里温习功课, 以期来年能够一举高中。
就在林昭去书院读书的这一个月里, 姜子延的造纸坊也准备的差不多了。
房子该修缮的都修缮过了,需要添置的家具也都重新打了。除去这些还有院子里新搭建的石灰窑也做好了,只等张虬联系收购的麻料和竹料到了就能开工。
从城西造纸坊的大院子出来, 姜子延道:“张大哥, 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张虬摆摆手,“跟我有什么客气的, 还是你亲自下厨请我吃一顿就行,嘿嘿。”他就好这一口, 别人做的饭菜没有姜子延做的好吃。
姜子延笑道:“没问题。对了张大哥, 现在造纸坊需要的东西差不多都备齐了,还得麻烦你回清平镇一趟,将兄弟们接过来, 还有周幸, 记得把他也接来。”
“包在我身上!”张虬兴冲冲的答应了,他们现在算是在府城扎了个脚根,果然跟着延弟混日子就是有奔头。
想想以前过的日子, 再想想现在大家自食其力的日子, 张虬浑身都是干劲。
从造纸坊出来, 已经临近中午了。姜子延今天是和张虬还有冯轲一块过来的,出了巷子便是大街,三人没有回去,直接在街上的一个馄饨里吃了。
这家馄饨铺子是的老板正好是姜子延如今的邻居,张氏的相公。不过张氏夫妇每天早出晚归在铺子里卖馄饨,见过姜子延他们几人的次数很少。
张氏平时不在家看孩子的时候就会来铺子里帮忙,今天刚好碰到姜子延他们。
张相公道:“各位郎君想吃些什么?我们这里有葱油饼,馄饨,还有小包子。葱油饼十文钱三个,肉馄饨十文一碗,素的八文一碗,包子都是荤的,一笼八个十文钱。”
“三笼包子、三个葱油饼外加三碗肉馄饨。”
姜子延点的多,张虬饭量大,他怕不够吃,又说道:“我请客,你们不够吃就再点。”
张虬爽快的点点头,冯轲也应了声好。
“好嘞!那你们稍微坐会,饭一会儿就好。”
小包子和葱油饼是最先上桌的,张氏在一旁将包好的馄饨下锅,张相公煮着馄饨,她端着包子和葱油饼过来,道:“你们是葫芦巷姜宅的吧?我是你们隔壁的邻居,我男人姓张,看你们搬过来也有大半个月了吧,怎么样?还适应吗?”张氏热情的拉着家常。
冯轲不善言辞,张虬是个大老粗,只有姜子延接了老板娘的话,他点点头道:“张嫂好,我叫姜子延,搬到葫芦巷快一个月了,感觉还可以。”
“我听说你们一搬来咱们葫芦巷就出了个大秀才,还是你们家的。咱们这两家住的近,刚好也让我们家铁娃沾沾你们家文人的文气儿,以后也考个秀才回来。”
张氏在这话家常的功夫,馄饨已经出锅了。
放好的空碗里边提前放了几个虾米和小料,将煮好的馄饨捞出来放进碗里,呈上一大勺汤,撒上一小撮葱花,放上一个勺子,一碗馄饨就做好了。
张家馄饨铺已经开了十几年了,是包馄饨的老手艺。馄饨皮薄,都能看到里面晶莹的肉馅,汤是熬的大骨头汤,白色浓郁,上面飘着几粒虾米、葱花,汤面上还飘着一层淡淡的油花,闻起来格外的香。
“当心烫着,你们慢点吃。”张氏提醒道。
外面天气热,门外摆摊做生意的都在上面搭了个棚子,棚子是用劣质的黑布做的,通风性好,而且黑色吸热,棚子下面格外阴凉。
时不时有凉风吹过来,姜子延他们在这坐着吃饭还有几分凉爽。三人一手一个包子就着馄饨吃了起来,桌上的东西很快就被吃完了。
姜子延和冯轲都吃的十分饱,只有张虬觉得没吃饱,又要了一碗馄饨。
饶是姜子延吃过前世加了许多调料的馄饨,也不得不承认张家这个馄饨铺做的很好吃。里面的肉剁碎后不仅放了生姜,好像还放了花生碎,嚼起来有点脆脆的,加上放了姜和葱,吃起来一点都不腻。难怪他这铺子生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