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页
    赛前练球很快结束,苏元接过裁判扔过来的球。
    刚刚的猜球是他猜中了,苏元自然不会客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发球权。
    之前也说过,第一局比赛一般都是试探的一局,但看看苏元回来后打的几场比赛吧——和钟屿的练习赛一开始就在搏杀,和杜亦的比赛开头试探了一两个球,看出杜亦放水,就直接被激的火力全开了。
    足以看出苏元这小孩不是什么能耐得住性子试探一整局的人,撑死两三个球后,他就忍不住了。
    这次同样,第一球,苏元中规中矩地发了一个正手短下旋。
    正手指的是球员惯用手的那一边,徐黎昕惯用手是右手,两人惯用手不同,苏元发的正手短下旋球打到徐黎昕的球台,便落在了他的反手区。
    徐黎昕脚步没动,甚至人看着都直愣愣的杵在那,但是他接球却不含糊,长臂一伸,握着球拍的手腕微转,红色胶面向上,在球二跳下台之前,轻巧地把球反手搓了回来。
    落在苏元的反手位,不远不进的,台面也要出不出,有着属于老手的刁钻,也带着徐黎昕独特的风格。
    那种慢悠悠的感觉?虽然这个词和乒乓球这项运动似乎极为不搭,但放在徐黎昕身上,莫名很合适。
    苏元之前看过他的比赛视频,也现场看了他的比赛,对徐黎昕的风格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位一哥技术挺好,但是似乎不太爱跑动,苏元观察了许久,发现他的活动范围,正常不会超过从球台左边沿到右边沿,再绕着他的手臂画一个圈的距离。
    再远他就象征性地举一下球拍,接住最好接不住拉到等下一球,挺神奇的?腿脚根本闲不下来的苏元想。
    不过他既然发现了徐黎昕这个特点,苏元他能忍住吗?
    他不能。
    仅仅是第一球的第二板,苏元就忍不住了。
    这种慢悠悠的,要出台不出台的球,平稳地对搓回去?还能接着试探,听起来是个好办法。
    苏元肯吗?
    很显然,苏元:不肯哒!
    要是远台的削球他倒还愿意互削几板,但是近台对搓……算了算了,不如抢攻爽快。
    搓什么搓,直接大力拉回去,打到对方的弱点,然后赢下这一球,这才爽嘛!
    想想就令人心跳加速。
    苏元盯着那颗“缓慢”过来的球,脚上的步伐迅速随之而动,两个简单的并步后,他就快速挪到了他反手半台的那一侧。
    紧接着一个急停,苏元稳住脚步,身体重心再次压低,形成了一个接近扎马步的姿势。
    他的上身微微前倾,右手也因为力量的调度不由自主地抬了起来,就像是要给谁一个拥抱。
    然而隐匿在身前的左手却蕴含着凶猛无比的力量,持拍的手腕向身体内侧微勾,向腰腹处引拍,然后在球来的那一刻——手腕顶住球拍,小臂狠狠地甩出!
    藏在美丽无害外表的凶兽露出了獠牙,这哪是什么拥抱!
    这看起来分明是一场狩猎!
    白色的小球如同被一只迅捷的猛虎叼着一般,暴烈而迅猛地冲回了徐黎昕的半台。
    反手的直线长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徐黎昕的反手位尖角处弹了一下,然后飞速地冲了出去。
    徐黎昕反应极快地反手一挡,然而这球正巧超出了他的活动范围一点,他没来得及挪动脚步,自然也没接住。
    第一球,苏元成功拿下。
    第一局的小比分翻到了1:0。
    而这一板带给人们都震惊却并未随着这一球的结束而终止。
    “反手霸王拧!!”
    节目组直播间的二号线里,某位解说看到这一幕,忍不住震惊地喊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呜我知道我很短,但今天满课我尽力了QAQ
    第041章 一二队升降赛 苏元vs徐黎昕(二)
    【卧槽!!这个霸王拧有水平啊!】
    【苏元还会霸王拧??】
    【呃……什么叫霸王拧啊(弱弱)】
    【2号线有解说!看不懂的可以去二号线!】
    瞬间, 一群观众“呼啦啦”地涌向了二号线,进去便听到了解说震惊的声音,和撞到了什么东西的咣啷声响。
    正是之前在综艺前期比赛中当主持的刘念, 他的本职还是乒坛的解说,这次苏元和徐黎昕的比赛,他自然不会错过, 正好节目组也想找一个解说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再续前缘。
    考虑到观众的口味不同, 节目组开辟了两条线路。
    一号线是纯现场直播,现场的收音更清楚一点;二号线则是解说版,现场的收音被调小, 更多的声音是刘念的解说, 不过弹幕是互通的。
    节目组的直播非常专业, 甚至还有精彩球的回放,此时就正在慢速回放苏元刚刚完美的一个霸王拧。
    震惊过后, 刘念也看到了弹幕上的疑问,他赶忙扶起手边刚刚不小心碰到还在晃动的水杯, 趁场中第二球还没开始, 语速极快地为还不太了解乒乓的观众解释了一下“反手霸王拧”这个技术。
    “这是一种难度极高的反手拧拉技术,这种技术进攻压制力极强, 速度快、线路刁、气势强, 通常一板定胜负,因此被称为“霸王拧”,现在国际乒坛上使用这项技术最多的, 就是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小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