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页
    那天早晨他对又化成黑石的石头说,“雨滴落在你身上,你知道像是什么声音吗?”
    他早已习惯了自言自语,闭上眼睛,手模拟着波浪的形状,“不知为何,总让我想起,藏在云中的宫殿,它们门前的钟声,每个清晨都会响起。”
    “咚,咚,咚。”
    “真好听。”他意犹未尽地睁开眼,对黑石道:“不然你就叫钟琤吧?”
    钟琤看他窝在自己怀里的模样,沉声道:“好。”
    就这样,黑石就成了钟琤。
    给他起过名字以后,伏兔就动了要去天上的心思,他开始潜心修炼,并且想要让钟琤和他一起修炼飞升。
    钟琤答应了,磨蹭了近千年,伏兔早已到了飞升边缘,钟琤还一点动静都没有。伏兔气极,可还是在某个夜晚被迫飞升。
    不久之后,嬴芷这个修炼笨蛋也上去了。
    只剩下钟琤一人留在望天台。
    自此,这块石山就有了名字。
    钟琤捂着自己的心口,他少了半块本体之源,只怕是再修炼五千年,都无法飞到天上去。
    可还不到千年呢,从天而降一块黑色带火的石头,落在了他的身旁,钟琤认得出,那是他的一部分。
    天上携带着他本源的,只有伏兔这个笨蛋。伏兔出事了?他迷茫地看向天空,想上却上不去。幸好有了那半块本源,他好歹算是一块整石了。
    便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飞到天上了。
    然后就为了转正,做起了任务,还遇到了正在历劫的伏兔。
    近乡情怯。他现在还记得伏兔只能一人飞升时,对他说出的绝望气话。
    钟琤叹口气,好歹知道伏兔无碍。
    既然他现在知道了伏兔的劫难,自然要帮他。渡人也是度己,至于伏兔醒来后会有什么反应……
    反正他也打不坏自己的本体,不是吗?
    钟琤一向是块善于宽慰自己的石头,他把事情前后因果想了个遍,终于下定决心——回去睡觉吧。
    一觉解千愁。
    还没睡几个时辰呢,就要起来上朝了。估计这会永安王留宿宫中的事情已经传遍了,钟琤就是想拖病不去上朝都会被人当做借口,好在昨天穿的是官服。
    上朝时,赵禅真表现的还算很正常,一本正经地听大臣汇报工作,吵吵闹闹,又针对一些事情表达了意见。
    连个眼神都没有给钟琤。
    好不容易熬到下朝,钟琤正想要回家换衣服呢,又被赵喜给叫住了。
    小皇帝想要见他。
    钟琤早就知道他缠人的性格,只能无奈回头,去了御书房,小皇帝正在接见苏和同,他便在偏殿坐着喝茶等待。
    没过多久,苏和同就出来了,来到偏殿,对钟琤道:“早就久仰永安王,可惜回来后实有不便,没能登府拜访,还请王爷见谅。”
    久仰,有些夸大了。当初苏和同着急忙慌地跑出金陵,也是迫于永安王的淫威,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如今他风光被小皇帝接回城,钟琤却成了失势王爷,城中长眼睛的人都看出来了。
    现如今小皇帝才是如日中天,至于永安王……
    苏和同眼神中带着探究,单刀直入道:“听闻陛下的功课都是王爷亲自教导的,陛下被王爷教导的很好。只是臣有一事不明。”
    钟琤伸手,在半空中一按,强硬地打住他的话头,别又来问他为什么要对小皇帝这么好了
    “都是为了大赵,本王自有苦衷,苏卿不必多问。”
    说罢,一脸大义凛然地进了御书房,留下一脸莫名其妙的苏和同。
    *
    作者有话要说:
    本王还要教小王爷更多(狗头)
    《抱朴子》云:“菟丝之草,下有伏兔之根,无此兔在下则丝不得生于上。”所云“伏兔”,有以为“茯苓”(茯苓一名伏兔)者,不确,当指菟丝寄生植物之根形如伏兔。云“丝”者,以其茎纤细如丝,随处缠绕之故。药用其子,是名菟丝子
    第三十二章 一更
    “皇叔!”
    钟琤刚走进去, 关上门。还没来得及回头,就被人从背后紧紧抱住。
    赵禅真恨不得整个人都缠在他身上。
    钟琤拉着他的手,反手慢慢把他挪到自己怀里, 他便自觉地圈住他的腰,还在他脸上留下一个湿漉漉的吻:“禅真好想你呀。”
    他在钟琤脖子上蹭来蹭去的難饙, 声音缠绵悱恻, 惹人遐想。
    钟琤抱着他, 把他放到榻上, 无奈道:“陛下别闹,殿外还有人呢。”
    赵禅真还想撒娇, 见他表情严肃, 这才不满死松开夹着他腰的双腿, 躺在榻上, 撅着嘴巴看钟琤坐在离他有些距离的椅子上。
    “今日的奏折陛下都处理了吗?”钟琤翻看着奏折, 小皇帝的朱批十分简短, 言简意赅。
    字体和他有八分相似, 毕竟每天对照着练习。
    赵禅真道:“还没呢,苏和同刚才来请示,想要在金陵建一座学堂,专收寒门子弟。皇叔觉得怎么样?”
    现如今大赵的官僚选举制度,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制,同时还有举荐制。两者虽然都能够促进阶层流通,可对于真正的贫穷百姓来说, 想要供出一个识字的士人, 还是太难了。
    之前钟琤带着赵禅真在金陵城里测试物价, 算过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大约是十两, 若是家中有人读书, 便需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