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萦喜欢这个游民的话题,在她远离正常生活的轨迹之后,虽然衣食无忧,内心深处却总有股挥之不去的孤寂感,还有惶然的不安。长久以来的教育和生活经验告诉她,她在这个社会中正变得越来越边缘化。母亲当面不说,但郗萦清楚她内心也是这么认为的,一个没有正规工作的人,总会被旁人以异类看待。她开办画廊,其实也是想缓解这样一种焦虑。
而此刻,郗萦在这地方听到的观点仿佛是给她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合理性和正当性。
她不是一个人,且她的生活方式正是某类高级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说不定还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她长期焦躁的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慰藉。
当激辩告一段落时,邓煜提议在场的每个人都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活观,他先讲了自己的:过简单的生活,茹素,喜欢与谦和温厚的人交往。
刚才为他补充发言的那位女士说:“邓教授,你好像还漏了一点。”她瞥一眼邓煜身旁的郗萦,“该不会是有变化了吧?”
邓煜仰头一笑,“啊,没变!是还漏了一点——我还是一位独身主义者。”
郗萦用新奇的目光打量他。
邓煜解释,“我认为独身的好处远胜过结婚,它意味着可以有更多自由,更多时间。”
他的目光从郗萦脸上划过,又投向对面,显然多数听众对他的主张不陌生,没有人流露出惊诧。
联想到他在图书馆追着自己上下跑的举止,郗萦难免意外,莫非这又是一位曾经深受女人刺激的男性?
很快轮到郗萦,她用寥寥数语介绍了自己的现状,讲完后,发现所有人都盯着自己,一副想听到更多细节的神情。
她抿了抿唇,勉强又挤出来一句:“谢谢邓教授和陈先生拉我过来听你们聊天,我尤其喜欢关于高等游民的那些讨论,对我很有启发……谢谢!”
陈先生笑道:“郗小姐,原谅我问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其实是替在场的男士们问的。”
大家都笑。
“——你结婚了吗?”
“没有。”郗萦回答,顿一下,补充,“我和邓教授一样,也主张独身。”
那天晚上,郗萦准备睡觉时,宗兆槐给她打来电话。他刚结束一天的事务,嗓音里透着倦意。“今天中午叶南约我吃饭,看样子,他还没从分手阴影里走出来,唉。”
“他那是咎由自取。”郗萦打着哈欠给叶南盖棺定论,口气有点漫不经心。
宗兆槐问:“很累么,白天忙什么了?”
“我还能忙什么,推销产品呗——你以为就你操劳呀!”
宗兆槐在电话那头笑。
起初,郗萦对他刺探自己的生活总是保持警惕和反感,好像怕他干涉似的,不过最近宗兆槐感觉到,她在这方面的戒备明显放松了。
笑过后,他柔声问:“有什么成果了么?”
“哪有那么快!不过我今天混进了一个文化圈的活动,发掉十多张名片,希望会钓到一两条大鱼吧!”
“哦,能耐不小啊!你怎么混进去的?找谁帮忙了吧?”
“嗨嗨!我是不是什么都得向你汇报啊!”郗萦终于反应过来,没好气地回敬。
“不想说就不说呗——只要别用美色就行!”宗兆槐开着玩笑,见好就收。
“呸!你就会胡说八道!”郗萦却被勾起了一点谈兴,“哎,你听说过高等游民吗?”
“什么?”这个词儿对宗兆槐而言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郗萦把从沙龙上听到的内容转述了一些给他听,宗兆槐总算有点明白了。
“这不就是消极避世么?不工作,靠吃祖产生存,怎么听都像社会寄生虫。”
“吃祖产怎么了,他们又没有打家劫舍!而且只要没妨碍着谁,别人没资格对他们说三道四!”
宗兆槐从郗萦尖利的口吻中听出她的立场,立刻笑道:“我听说现在有些夫妻会选择去山林隐居,过田园生活,和你说的这个游民差不多——你喜欢那种生活?每天就是种菜、养猪、喂鱼,跟农妇可没什么区别。”
“还可以看书、画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啊!”
宗兆槐又笑,“如果你什么都打算自给自足,可没那么多时间,光种点菜,管好那些家禽就够你忙活一整天了。”
郗萦越听越无趣,挥挥手,“算了算了,跟你真没法聊这些。我要睡了,你也早点休息吧。”
“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前,西方画家主要以画宗教画为生,他们把圣经里那些经典的场面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教育不识字的平民,以此让他们对基督教更加虔诚。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大量画宗教画的画家,是西方艺术史上最繁荣蓬勃的时代。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徒们反对在教堂里悬挂圣徒画像,因为在《圣经》里,上帝明确禁止偶像崇拜,反对把神具像化。这样一来,大批画家就失业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只能转去给贵族们画肖像。”
郗萦正在回答慧慧的问题——她搞不明白为什么早期西方绘画中会有那么多宗教画与肖像画。“我懂了,”慧慧说,“后来画肖像画也没人感兴趣了,画家们只好改去画风景,再后来风景画也被人看腻了,他们又开始玩抽象,就有了印象派。”
郗萦笑着点头,“差不多就是这样。每种艺术风格都会经历自己的兴衰,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存在永恒,艺术的核心本来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