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〇七章 挑错的君臣
    徐还在西北搞出的动静太大。
    尽管距离很远,但临安还是收到了消息,虽然有些难以避免的滞后性。
    原本朝野上下对徐还迎娶契丹公主一事颇有微词,但这一遭,众人态度却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
    赵构也是哭笑不得,因为徐还确实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
    我迎娶契丹公主是战略计策考虑,最主要的不是娶亲,而是借着迎亲为掩护打西夏。
    先前不说,是担心路途遥远,奏疏传递泄露消息。
    理由且不说是否充足,但至少说得过去。
    最重要的是,结果喜人。
    百余年来,大宋对阵西夏,何曾有过如此大胜?
    韦州,夏州这些西夏重镇尽数落入大宋手中,眼看着西平府也收复在望。
    灵州城啊!
    自从真宗时被党项占据,已经百多年,这绝对是历史性时刻。
    朝野民间也不知最先从何处传出风声,说徐驸马委曲求全,为了出其不意攻伐西夏,竟不得不违心与契丹公主订婚。
    是啊!
    堂堂驸马,与福国公主感情笃深,若非不得已,怎么会去迎娶契丹公主呢?
    毕竟是异族,非我族类…
    不过也有人说了,宋辽昔年约为兄弟之国,多年来识文断字,吟诗作赋,与汉人相似,与野蛮的金贼全然不同。
    徐驸马此举,是为了救援契丹友邻。
    瞧瞧人家,一纸婚约,佯作迎亲,就吓得金贼屁滚尿流,主动撤军。
    兵不血刃而效果奇佳,高明啊!
    一句话,上下再没有人说徐驸马迎娶契丹公主是大逆不道,不合伦常之举。
    反而着重强调其奉献精神,以及绝妙计策。
    大多数时候,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并没有多少人在乎。
    在某些人的特意引导下,舆论对徐还一边倒的好评。
    至于那桩婚事本身,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
    联姻之事天下皆知,这时候再悔婚,置契丹公主的名誉与幸福于何地?
    契丹公主倒也配得上大宋驸马,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却也算是郎才女貌。
    何况此举也有利于维持宋辽盟友关系,如今契丹公主与徐驸马联手进军西夏就是很好的说明。
    君子有成人之美,这桩婚事也就被理所应当地承认了。
    与此同时被称赞的还有柔福帝姬,瞧瞧长公主多淡定,从始至终不曾有过半分怀疑,更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
    大气,理智!
    本来是一桩人人抨击的荒唐事,结果转瞬间却人人称赞,传为美谈。
    一时间徐还和柔福帝姬夫妇口碑上佳,人人称颂。
    朝野民间都在等待捷报,如今大军围攻西平府,兴许不久之后就能收复灵州,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相比于这些喜庆期待,秦桧的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事情发展远远超乎想象,本来借着徐还迎娶契丹公主之事,离间他与赵构的关系,并且让朝野对他不满,抹黑其形象。
    谁知道一转眼,情况完全变了。
    事还是那个事,但徐还却变成一个聪明机敏,智计百出的英雄,一切都不了了之。
    变化来的太突然。
    秦桧很怀疑是故意有人引导舆论,可是在临安城里一番追查之后,却又找不到来源。
    毫无疑问,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说明对方足够高明,足够隐秘,实力不可小觑。
    用脚趾头想想,这股力量肯定和公主府有关系,可惜没有证据,没有线索,只能听之任之。
    现如今这个情况,想要在民间抹黑徐还已经很难。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臣民愿意看到的是国家强大,是日子越来越好,而徐还恰恰做到了。
    至于他娶了几个妻子,是否合乎礼制,至少民间百姓并不十分在乎。
    边军报战功,朝廷无法有负面反应,于是乎朝中官员们不说称颂了,至少不便再有反对言辞。
    否则老百姓不说什么,反倒有可能先被自家子侄的口水淹死。
    文澜书院已经成为大宋首屈一指的书院,鸿儒云集,才子学生慕名而来,朝中官员纷纷将子侄送入其中。
    西湖孤山俨然成为大宋最为文化璀璨之地,此处校训正是张横渠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据说徐还还曾提到过一句——养浩然正气。
    是以师生纷纷以君子自居,少年学生们最是热血耿直,眼里只有是非对错,不懂得阴谋权术。
    一旦家中父兄有什么不轨之举,往往直言劝谏,甚至指责。
    奸臣坏人,无论在外面做什么坏事,但在自家子侄面前,都希望保持一个良好形象,所以难免有所收敛顾忌。
    秦桧最近便领教过,过继的儿子秦熹虽然没在文澜书院就读,但架不住一群少年同窗朋友影响。
    回家之后对徐还便多有赞誉,对朝中臣子某些而恶意弹劾行为有所鄙视,搞得秦桧好不尴尬。
    想要训斥,奈何本身持身不正,难免底气不足。
    何况秦熹如今年岁尚小,性格直接,思维相对简单,哪里懂得那些权谋。多说无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秦桧惧内,对“儿子”稍加严厉,会引起夫人的强烈不满,只能徒呼奈何。
    如此一来,秦桧借助舆论打压徐还,在后方拆台的计划自然而然就流产了。
    无可奈何,只能另寻办法。
    秦桧相信,皇宫之内,官家赵构会和自己有类似的想法。
    一个将领,功劳大小永远是其次。
    功高震主,此为天然猜忌,徐还如今功劳,以及实力都已经强大到超乎赵构承受的地步。
    此番打下韦州和夏州,本身是大功一件,按理说该立即有所赏赐才是。
    不过借着战事未完,随后一同封赏的借口暂时拖延而已。
    可是如果接下来,徐还直接打下了西平府,甚至灭掉了西夏?封赏必不可少。
    秦国公已经到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按照现在的趋势,封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赵构心中最为忌讳之事,想要阻止,唯有一个办法——挑错。
    如果能从徐还身上找到错处,功过相抵,不奖不罚,无疑是秦桧和赵构心中最为热切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