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 八 十章:作茧自缚
    借着李承乾这次被考核的机会,殷清风让他把弟子规和三字经带给那些老儒。
    李承乾考核的形式,无非就是先背诵所学的内容,然后解释这些内容的含义,以确定他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所以,那些老儒们就必然要探寻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来源。
    与其等他们追问,不如主动一些。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根源。
    提高农业产量、加强工商业者的地位等等,只是殷清风改动唐人思想的一部分,他最想做的是改变唐人的思想体系。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思想体系的表现形式。
    唐朝初期的思想体系里不止有儒家,还有佛教和玄学。三者混杂在一起指导着这个时代人们的行为。
    经过历史的选择,后两者迟早要成为华夏思想体系里的非主流,而孔孟的仁、礼和中庸将成为独占鳌头。
    两汉以来,儒家经典有着繁多的注释历代的饱学之士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后世人针对
    汉儒所重在通经达用,神化孔子,来争取政治领导地位。
    汉初黄老道学盛行的学术氛围,汉儒之“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吸纳了黄老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之道的观念。汉儒认为,“道”作为形而上的宇宙本体范畴,地位是高于经的。
    “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而经只是“道”体现。因此,在汉儒看来,权变可“反经”,但应“合道”。
    宋儒重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学派,到宋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周敦颐等人的苦心经营,至朱熹集大成,形成了一个哲理化的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主要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的思辨哲理,揉合三教而归一。
    后来元朝人在编辑宋史过程中,从维护封建正统立场出发,于“儒林传”之外把濂、洛、关、闽,即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四派哲人另行列入道学传。
    于是“道学”之名便成为一个学派的名称,而周、张、程、朱等二十四人便戴上了道学家的桂冠。
    宋儒反对汉儒借权自饰而离经叛道、犯上作乱的异端倾向,坚决维护经的绝对性、至上性和神圣性。因此,宋儒明确提出与汉儒“反经合道”说相对峙的“权便是经”说。
    程颐说:“今人说权不是经,便是经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
    朱熹说:“汉儒谓“权者,反经合道,却是权与经全然相反,伊川非之,是矣。”
    “权便是经”说旨在通过对经权一致性的论证,说明权不能离经、反经,而必须以权行经,维护经的绝对地位。
    明儒力图消解汉儒和宋儒经权思想的冲突,既吸收其长,又规避其短,融会贯通,运用中国传统的体、用思维方式,构建起“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的辩证经权观。
    高拱说:“故有言衡而不言权者焉,如曰“律度量衡是也,然而权在其中也。有言权而不言衡者焉,如曰“权然后知轻重是也,然而衡在其中也。何者二物而一事者也。
    朴学是由清初在徽州地区出现的新安理学转变过渡形成的以求证、求实、求真为特色的创新学派,成为清代学术的突出代表。
    后世人根据各个朝代的儒学特点,将这些思想内容总结为汉儒、宋儒、明儒和清儒偏偏没有唐儒。
    是唐朝,包括隋朝的儒者,没有形成特色的理论体系?还是他们的体系不够完整而不能称之为唐儒?
    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
    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强调政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唐代的经学是学术之儒。其主要特征不是参与实践政治,而是埋头学术、不是创造思想,而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
    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代表人物,有唐初的魏征和中唐的韩愈。
    王通的门人有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以及与他有过思想交流的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人,均参与了唐初的开国创业及贞观之治的盛举。
    唐代的经学,以孔颖达等人所著五经正义为代表作,是汉魏晋南北朝经学传统的集大成。
    汉后儒学长期衰微,儒家思想若存若亡。在唐朝立国的前一百年里,唐室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过度扩张。儒家学者要借着科举制度来确立儒家思想在儒释道三者里的老大哥的位置。
    这个过程很辛苦。
    等“他们”刚刚有了一些成果时,安史之乱打断了这个努力的行程。整理儒学体系的努力,由于割据势力的存在而变成了少数人的行为。
    而另一方面,唐朝的知识分子更注重的是诗歌而不是儒家经义。一个人的名声如何、甚至能否出仕,侧重的是诗歌而不是经义。
    以上这些,就造成了唐朝的儒学并不像汉儒和宋儒那样,有着完整的传承。
    没有完成的传承,就意味着形成不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想参与进来的殷清风看来,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不过,以他现在的年纪,他还不够资格。或者说,太过于惊世骇俗。
    最稳妥的做法是,坐等三十年后再将他的理论拿出来。但是,他一直抱有一种“异乡人”的心态,他不能保证李世民会不会杀他、什么时候杀他。所以,他打的主意就是赶早不赶晚。哪怕他死了,也要留下他的痕迹。
    现在拿出弟子规和三字经,明面上是应付李承乾的考核,暗中的意图是想引起颜氏家族的重视。他想尽早的将他的想法“变现”,最最好的办法是由颜氏家族出面。
    颜氏家族有着千年的名望,在唐朝的官僚体系里又属于清流。他们出头来提出某些理论,遇到的阻力将远远小于他。
    李承乾的考核,李世民这个父亲和太子,自然是要参加的了。不过,他是知道殷清风那基本教科书的。所以,等他笑容满面的进了书房后,说的并不是考核的事儿。
    “你唆使那些人奏请的那个军事学堂,圣人已经批准了,现在已经在寻址建造。只是我想听听你是否还有建议,这毕竟是你首倡的。”
    殷清风只能感叹这事儿没放到宋朝和明朝。以这两个朝代的德行来看,想建一个武官自己的体系,最好的结果就是流放三千里。
    “小侄回去后又想了一下。这学堂可以称为:帝国皇家军事学院。由叔叔来担任第一任院长,以后的院长只能由帝王来担任。等确定了太子之后,太子担任副院长。这样以来,大唐的军队就完全掌握在帝王手里,武将的叛乱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好,又是一个良谏,不错!”李世民赞许道。
    “虽然仙人没有传授小侄领兵作战之法,但训练之法还是传授给了小侄。现在就写给叔叔。”
    李世民心中一喜,仙人传授之法必定非同凡响。
    所谓的练兵之法,实际上山庄那边的学生已经在做了。具体的就是参考殷清风在大学军训的那套,只不过更严格了一些罢了。
    李世民看完之后,不确定的问道:“这个方法虽然新奇、简单,可是真的有用?”
    殷清风说道:“小侄不知军伍,是否有成效还要叔叔来定夺。”
    李世民点点头“既然是仙人传授的,必定是有效的。”
    殷清风说道:“到时候,请叔叔在学院里给小侄留一块空地,小侄要建一座小型的城堡。这城堡具体的样式小侄还在构思。”
    李世民追问道:“城堡?可是坞堡?”
    殷清风想把欧洲的棱堡挪过来。
    棱堡的实质就是把城墙从一个平面变成凸多边形或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两到三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在火药时代之前,要塞的城墙通常筑得很高大,并且用石或者砖进行加固,还设置了一些塔楼或者马面来获得额外的火力输出。但是,线面的防守不但容易受到城下弓弩的压制,而且同样的防守人数的反击效率也远不如多面的交叉防御。
    棱堡的形制有很多经典的样式,如:意大利式棱堡、沃邦一式棱堡、角堡、皇冠棱堡等等。
    殷清风现在完全可以画出一两个来,但解释起来比较费劲,还不如他做出模型之后,对着模型讲解来得直接。
    于是,殷清风说道:“小侄的这个设想一句话很难解释清楚,但小侄保证下次陪阿弟回来考核的时候,一定”
    李世民摆摆手,“不要说什么考核了。他们对你的弟子规和三字经震惊无比,估计以后绝不会再提什么考核了。”
    殷清风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他就问道:“叔叔没说这些是出自小侄之手吧?小侄只是把仙人传授的那些写出来而已。”
    李世民心中升起怪异的念头。
    自从那日殷清风自说他的学识是经过仙人传授的之后,殷清风在他面前很少提到仙人传授的字眼儿,可今日却反复提到了两次。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他按下心中的疑惑,说道:“仙人的学识嘛,自然是不会说与外人的。”
    不知道自己犯了欲盖弥彰的错误的殷清风又松了一口气。
    他说道:“小侄回长安后,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也不知修路与修渠进行的如何了。但今日小侄有个谏议想向叔叔提及。”
    对于殷清风的任何谏议,李世民都乐见其成。也正是殷清风源源不断的新想法,才让他断定殷清风的确是经过仙人传授的。而仙人的学识自然要重视了。
    “小侄的设想是对已经有些淤塞昆明池的进行疏通和引流。
    先修复昆明渠。昆明池的水沿昆明渠向东过潏水后,一路从靠近永阳坊一带的城墙下通进长安城,然后沿着昭行坊、永阳坊之间向北修,从光化门出去与广通渠汇合。
    而另一路则修向南苑芙蓉池。
    等昆明池东北方向修建完工后,将昆明池水排干,然后将昆明池挖深、挖宽并加以围堰。修改昆明池的同时,从涝水与沣水修渠到昆明池。
    昆明池因为得到了额外的水源,芙蓉池的地势又高,经过注水后,可再修两渠向北,一路直接向北,从长乐坊和人苑坊穿过出城另一路在务本坊和平康坊之间与清明渠汇合。
    并且,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在修政坊、修真坊、升平坊、宣平坊、安邑坊之南各修一渠向西出城与昆明渠汇合。
    汉代漕渠也要修复,使渠水在浐、渭交汇处入渭水。
    最后,则是在城北修一条与渭水并行的水渠,起点是涝水重点是广通渠。”
    “嘶”
    李世民的定力再好,听了殷清风的计划也不由得深感吃惊。如果按照殷清风的想法来,长安城的内外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不说,所需要的钱财物力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这”
    殷清风将构思的草图递给李世民,“隋朝放弃汉长安,一是因为那里破败狭二是因为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现在的长安城不但比汉长安大了无数倍,而且在人口注定也要比汉长安的人口要多上无数倍。叔叔总不希望若干年后我大唐的都城也水皆碱卤,不甚宜人。吧。”
    李世民心想,“是这个道理啊
    而且,宇文铠能修大兴城,自己凭什么就修不得?不但要修,还要修得更好,才能显示出大唐蒸蒸日上的气象反正现在大唐也不缺钱了”
    殷清风提出在城内城外修渠的设想根源有二。
    现代的西安为半细润温带大陆气候。可是在唐初,长安的周围,尤其是北面与西面的植被坏得并不严重,且河流众多。所以,长安虽然四季分明,但最高温度不超过二十八度,最低温度不到五摄氏度。少风沙而多雨,基本没雪。
    因为殷清风垂涎稻米好久了,今年梧桐新村已经种下面积不小的水田。一旦稻米在长安城风行起来,必然有一些人会跟风。与其那时争夺水源,不如现在就事先布局。
    第二个原因是考虑到雨水多的原因。
    太极宫地处低洼地不得不搬迁到大明宫、渭河河道变迁、甚至李治在九成宫避暑都会遭遇山洪而新旧唐书里关于关中地区水灾、旱灾和蝗灾的记载并不少,尤其是贞观二年的旱灾,所以,完善的水利系统必须要提前做好。
    “那好!城外水渠由工部去做,城内则由你来负责!”
    “啊”
    殷清风完全料不到他的谏议竟然变成砸自己脚面的石头。
    前一章的章节数搞错了,还修改不了,请多原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