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页
    宋贞又点了点。
    男人抿唇默了默,视线落在少年微粉的唇上,伸出了手。
    “呵,命都在我手里。”他的手最终落在少年的肩膀上,拍了拍,见宋贞目露惊诧,又道:“放心,不会让你死的。”
    我死,都不会让你死。
    池景元留在马车里,让侍卫驾着马车回宫。
    太后听闻宋贞安然无恙的回来,气得摔了自己最喜欢的那几只金凤甲,“这个宋贞真是命大,几次三番被她活了下来,要弄死她真不容易!”
    刘嬷嬷闻言迟疑道:“娘娘......或许陛下就是真命天子,有真龙护身呢?”
    “胡说!”太后斜睨她一眼,厉声道:“女人怎么可能是真龙天子!”
    “可.......”
    刘嬷嬷还想再说,却被太后拍桌打断:“够了!她这个位子是我争取的,她难道不该还给我吗?”
    可您也还不了人家应有的身份啊......
    刘嬷嬷不敢再多嘴,默默将话咽进了肚子里。
    “这次......事情安排妥当了没有?”太后似乎意识到自己太过激动,抚了抚额边的碎发道:“一定要避开池景元,千万不要让他靠近宋贞!”
    刘嬷嬷赶紧回道:“太后娘娘放心,西凉来使是大事,摄政王作为主要人员,肯定是要陪伴左右的,届时我们只要趁他不在,将陛下引到后殿即可。”
    “嗯,掐好时机,务必万无一失。”太后姿态从容的从铜镜前站起身,面上笑眯眯的,“外邦来使之际被爆出女儿身,看她还怎么躲得过去。”
    这一次,她要跟宋贞鱼死网破。
    皇位,只能是安儿的!
    ......
    宫里最关心宋贞的莫过于阿宛和兰妃了。
    阿宛看见宋贞被摄政王扶进来的时候,登时便红了眼眶。
    她担忧的看着宋贞,直到摄政王走了之后,才忍不住问道:“陛下受伤了吗?那些天杀的坏人,为何总跟陛下过不去,陛下也是她的孩子啊!”
    “嘘——”宋贞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别乱说,这回不是太后。”
    “啊?”阿宛后怕的捂住嘴,四周望了望,缩下了脑袋。
    兰妃自打宋贞进来便一直打量着她,见她真的无事,总算放下心来。
    “阿贞长这么大第一回 走出去这么远,怎么样,好玩吗?”
    “好玩。”宋贞点点头,这可不是她瞎说的,虽然路上不太安全,可比皇宫里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还故地重游了一番,自是有意义的。
    兰妃笑道:“看来这一趟你挺开心的,不过西凉来使被截的事情,你一点都不紧张吗?”
    “唔,池景元说,一切交给他就好,让我提防太后就行。”
    宋贞含糊的回了一句,实际上池景元告诉她,西凉的人早就被他安顿在京城的一处宅子里,但这事不让她往外说,兰妃也不行。
    后来两日,宋贞过得还算安逸,满朝文武都在就西凉来使的事情使出浑身解数,该尽力的尽力,不想尽力又反对不了的就缩起头来,对此事不闻不问。
    太后就是如此。
    早朝称病不在,就连秦国公等人也都告了病假。
    对此,宋贞呵呵一笑。
    暴风雨前的宁静,大抵就是如此的。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时候见证池景元的信誉了。
    既然要她相信他,总该有所行动嘛。
    第28章 和亲公主
    秋老虎尚有余威, 迎接使臣入宫的这一日,日头烈的简直有些打头。
    前一天还是滂沱大雨,今日说放晴就放晴了。
    皇宫里各处都被清扫干净, 做了一番迎宾的装饰, 派头十足。宫里的青石地板上多多少少还有些积水,映照着宫殿里处处的喜气洋洋。
    人人都在忙碌着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只有宋贞无所事事在寝宫里和兰妃玩大眼瞪小眼的游戏。
    兰妃懒懒的打趣她道:“阿贞, 你事情都交给池景元, 这么信任他,该不会是看上他了吧?”
    今日是重要的日子, 兰妃作为宫里唯一的妃嫔, 自是要随陛下出席的,她身着绛红色的妃制宫裙, 头上带着直逼后位的七头凤簪,莹润细腻的脸蛋上一抹红唇格外醒目,说话时尾音微微上扬,像只华贵慵懒的波斯猫。
    任是谁见了都会忍不住看上一眼。
    与她呆在一处, 寻常的美人儿都会被比下去。
    可这一开口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若是不知道‘阿贞’是谁,也就罢了,可周围的宫人都知道, ‘阿贞’是兰妃叫着陛下的小名。
    还说陛下喜欢摄政王?
    天呐,这是他们能听的事情吗?!
    宫人纷纷默默低下了头, 眼观鼻,鼻观心,耳朵闭起什么都不听。
    唯有阿宛忍不住道:“兰妃娘娘还请慎言,这话若是传到太后娘娘那里,可就麻烦了。”
    “本宫量他们也不敢说, 也不看看这宫里如今是谁当道。”
    兰妃哼了一声,还是朝宫人挥了挥手道:“管好你们的嘴巴,否则有你们好看,都出去吧。”
    众人松了一口气,连忙低头走了出去。有时候,故意不想听一件事也是很痛苦的!
    宋贞这里已经没有太后的心腹了,池景元早就将人都换了一遍。所以这件事没能入阿宛所说的传到太后那里,而是到了池景元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