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她能护得了徐氏一时,护不住她一世。
至于苏绾,梁王妃不敢说盼着她死,但她死不死,梁王妃不关心。
在回去的马车上,梁王妃一直怔愣着不说话。她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次进宫,对于世子妃徐氏和苏氏来说,俱是一场劫难。
却很有可能,逃得生天的是苏氏,而不是徐氏。
这就是命吧?造化弄人,尽管她很想保全徐氏,架不住天命如此。
徐氏自然而然地接手了梁王妃的事宜,替荣妃喂饭、喂药。
苏绾便只管帮着宫女们熬药、做饭。
说是帮,远远轮不到她亲自动手的地步,多数就只是在旁边看两眼,打个下手,递个东西,看看火候。
况且这种入口的药汤和饮食,最是要紧,不说储秀宫里的人不放心苏绾,苏绾也不敢放心大胆的插手。
谁知道这些人里鱼龙混杂,都是谁的人?又各个是好心还是坏心?真要在饭食和汤药里动了手脚,凡是碰过这些东西的人,一个也逃不掉。
苏绾很珍惜自己的小命,她宁可顶着没眼力见儿的名声,也不想往浑水里掺和。
徐氏虽累,却很荣耀,话里话外都敲打苏绾:“做晚辈的不能犯懒,服侍长辈是尽孝道,多苦也得忍着,毕竟那是咱们的本分。遇事不能怕事,不说挺胸往前,也不该当缩头鹌鹑……”
话里话外都是嘲笑苏绾又懒又怂。
苏绾只笑笑也不作声,被说急了,也只笑着道:“大嫂比我年长,经过的事也比我多,处理人情世故的经验也比我丰富,我合该向大嫂学习。”
徐氏暗暗唾弃苏绾:说得中听,你倒是学啊?在王府不是挺上进的吗?怎么到了皇宫,就成了乡下来的土老冒?处处缩手缩脚,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哪儿还有从前的精明劲和要强劲?
可她自说她的,苏绾只当风过耳。
徐氏便也懒得和她掰扯。
两人是争着抢着往荣妃娘娘跟前凑,是好看了,但也未免太小家子气,没的让人笑话。
像现在这样也好,她勇于进取,苏绾知道进退,也算是互补了。
荣妃的病始终不好不坏。
时间一长,徐氏就没了耐性,她心里不免打鼓:娘娘生的到底是什么病?
娘娘和陛下年纪相当,说话也是过了花甲的年纪了,只因保养得宜,平日里虽有个头疼脑热,但总的来说还是挺身强体健的。
就算人人都会生病,娘娘也不能例外,可这病总有好的时候吧?怎么娘娘一天到晚都在榻上昏睡?这药汤一剂一剂的灌下去,怎么就没有一点儿起色呢?竟像是没了头儿一样。
皇宫里到底不如王府,再繁华那也隔着锅呢,和徐氏这个外人没关系。
除非将来她沾了世子萧徇的光入主皇宫,否则她就永远和这里格格不入。
况且她也不是个服侍人惯了的,平素她还需要人服侍呢,这乍冷到了宫里,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时候一长,她不免疲惫辛苦。
一辛苦就难免烦躁,何况她本身就是个固执的人,心里存了焦躁之气,越发的想不开。
如今她和苏绾住在一处,身边又没更亲近的人,与她再不睦,也难免要向她发牢骚。
苏绾也觉得荣妃娘娘这病有些蹊跷,却也只能实话实说:“不清楚。”
无从得知,也无从猜测。
苏绾虽说比徐氏稍微沉得住气,可在这宫里住得也够够的了,实在是这里处处都不方便。但来去都由不得她,她也只能按捺着性子,越发的谨慎。
徐氏气噎。
就知道同她说也是白说,她又能知道些什么?
不知不觉,苏绾进宫已经有十来日了,可陛下却一次都没来过。
按理来说,荣妃娘娘是陛下身边为数不多的老人儿,和陛下虽不是结发夫妻,但也是服侍他多年的,且又有梁王这样成年又于社稷有功的儿子,于情于理,荣妃病了,陛下再忙,也应该过来抽空看上一眼。
陛下何至于绝情到这个份上呢?
这人是真不禁念叨,苏绾也才琢磨着这事或许有猫腻,结果当天晚上储秀宫里就热闹起来。掌事宫女和领事太监把整个储秀宫的人指使的团团转,殿内、殿外的布置起来。
听话音是说晚间陛下要来。
其实陛下来不来,都不关苏绾的事,她只是出于最本能的好奇才会有所揣测罢了。如今陛下能来,说明他对荣妃,对梁王府终究有几分情份,苏绾也就安了心。
苏绾不确定陛下会不会传召她和徐氏,对此也并无期待,只私心里盼着陛下此来能让荣妃娘娘病势好转,她和徐氏也能早些回府。
因此苏绾忙完自己的事,便回到了歇息的住处。
徐氏一直没回来。
眼看着天近二更,按说这时候徐氏也该回来歇息了。
苏绾正自有些担心,忽听得殿外一阵喧哗声。
倒不是市井那样的人声鼎沸般的热闹,相反,毫无人声,只有甲胄和刀剑相撞的声音,杂乱的脚步像是雨脚,纷乱的踩在人的心头,没来由得让人恐慌。
一定是出事了。
不会是荣妃娘娘,毕竟她的病虽没起色,但一直昏睡不起,也未尝不是一种麻木而钝缓的状态,说明一时半会儿不会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