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4页
    虽女子再嫁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再嫁的比头婚过得好,却不是易事,尤其是像他们这样的农家,再婚想要过得好,更不容易,往往都是一大家子,数十人,甚至二十多人挤在一起生活。
    宋娘子可不愿意。
    她还有女儿,且她也在宋家过惯了清净的日子,宋祖父和宋祖母都是厚道人,宋父也老实勤快,宋娘子生了三个女儿,她自己都有些过意不去,但宋祖母却还会安慰她,像是这般仁厚好相处的婆婆可不多见。
    却未曾想到,天不遂人愿,宋娘子这一胎还是个女儿。
    宋祖母失望之余,最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是把孙女当成孙子养,甚至连儿媳妇也瞒着。
    也幸好是在农家,妇人生产,头生没经验还会找产婆,但生得多了,有了经验,只要胎位正,身子好,不找产婆,自家在家生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宋祖母很容易的就瞒下了宋娘子生的是个女儿的事情。甚至老天爷也帮忙,宋祖母外嫁的女儿宋姑姑刚巧前十多日,得了个小儿子,宋祖母对外展示的时候,用的便是宋姑姑的小儿子。
    让宋家村的人都知道,宋娘子肚子里的遗腹子,是个儿子。
    族里有惦记宋家田产的虽有点失望,不过更多的还是为宋祖母和宋娘子高兴,有了儿子就有了指望。
    宋祖母先开始还有点心虚,但看着家里的田产保住,她还是高兴的,唯独就对不起刚出生的小孙女。
    宋娘子生的是女儿的事,她除了宋姑姑外,谁也没说,就连宋娘子都瞒着,甚至把小孙子抱到身边抚养。宋娘子虽有些不高兴,不过这年头,当祖母的要抚养孙子,谁敢说半个不字,不然的话,一个不孝的名头就要落到自己的身上。
    再者,虽说儿子被婆婆抱走抚养,但她们是农家,又不是什么高门大户,生活在一个院子里,她想见儿子,也不过是走两步的事,其实差别并不算大。
    骗人一次很容易,但要想长期的瞒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尤其是这种把孙女当成孙子抚养,虽说是农家,但因也涉及到田产的问题,一旦暴露出去,官府那边也会过来问,始作俑者宋祖母少不得要挨板子,最重要的是,宋家会在宋家村再无立足之地。
    为了这个秘密,
    宋祖母照顾孙子宋承都是亲力亲为,连宋娘子这个亲娘都不许沾惹半分,对此,宋娘子也不是没有微词,自己生的儿子,如何就不能亲近了?但她也没往自己生的不是儿子这方面想,实在她可是亲眼见过儿子的。
    只当是婆婆接连丧夫丧子,受到的打击太大,不免对唯一的孙子紧张了一些。
    其实不止是宋娘子这般想,村子里的人也都是这样想。
    到底是农家,也没谁会一直盯着别人家的事,就连宋娘子,除了宋承这个‘儿子’外,也还有三个女儿要照顾,再有家里的几亩田地,也需要人打理,日常也是很忙碌的。
    如此,
    宋承以男孩儿的身份安安稳稳的长大了。
    为了身份上的区别,让孙子看着和村子里的男孩儿有所不同,在阿锦四岁的时候,宋祖母一咬牙,把宋承送到了隔壁村的私塾去读书。
    读书人都是斯斯文文。
    如此,‘孙子’的一些异样,便也不会太打眼了。
    当然宋祖母送宋承去读书,不过是为了遮掩一些东西,压根没指望宋承去考科举功名,毕竟考功名可有验身这一环节,到时候一准是要露馅。
    到时候,全家都会跟着受累。
    只是想着孙子读上几年书,到时候去县城里做个跑堂的小厮或者做个账房,安稳度日就好。
    却没想到,宋承在读书上还真的是有两分天赋,连夫子也称赞,说他是可造之材,若是家里条件允许的话,尽可供一供,哪怕日后只是考上秀才,家里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宋祖母自是不愿意,若真的是孙子,她自然是欢喜高兴,但她这个是孙女啊!
    倒是宋娘子知道后,很是心动,一想到自己未来可以做秀才的娘,备受村子里的人敬重,在娘家那边也可以扬眉吐气,宋娘子的心里就一阵的火热。
    宋祖母的意思是让宋承读到十岁,到时候,家里添点银钱,到县城里去寻一份活计,毕竟做账房,也是要有门道的,拜个师父,且有好几年要学呢?
    但宋娘子却不愿意了,为此,她头一次忤逆了宋祖母的话,坚持要儿子继续读书,而宋承呢?她的心里也喜欢读书,虽然知道自己是女儿家,不可能去科举,但能多读两年也是好的,所以也恳求祖母,再让她读两年,她保证,只再读两年。
    一想到自己一念之差,几乎是毁了孙女的一辈子,宋祖母的心里也不是不愧疚的,因而便也没再反对。
    因此,
    宋承得以继续读书,并且顺利的通过了书院的考核,成为其中一员。
    不过若是宋承知道后来的事情,她是绝对不会去学院的,而是老老实实的听从祖母的话,去做一个学徒,将来寻找机会,变回女儿身,安稳度日。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县城的学院管束自然比村子里要严格的多,吃喝都在书院,每月回家一次,模式有点类似寄宿学校。根据交纳银钱的不同,住宿的地方也不一样。像是宋承这样,她住的自然是最差的那个,大通铺,一间屋子里能住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