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0页
    有些话太后说得,旁人却是不敢附和,太后也没想别人回她,转头对施娢道:“陛下馋了,贤妃,你待会儿替哀家过去送点几碟菊花糕过去,叫骥儿也多吃些。”
    施娢身子微僵,却是轻轻应下来,她颜色好,比秋日里的花还娇几分。
    太后身边伺候的宫女大多都心有疑惑,贤妃娘娘怀有身孕,施家和御亲王又势如水火,听说御亲王对贤妃没有半点好脸色,有一次还把贤妃给吓得见了太医,为什么太后娘娘总是要她去送东西?
    谁都想不通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去问太后。
    施娢道:“爷爷以前在家中也喜欢吃这些糕点,太后娘娘不若赏赐些给四婶,让她带些回去?”
    太后听她说起施太师,反倒是安静了片刻,叹道:“赏便赏吧。”
    施娢替施太师说了声多谢太后娘娘,但大抵是因为提起了施太师,太后路上兴致一直不高,还因为踩空台阶差点让施娢也摔了一跤。
    施娢早就猜想太后在处心积虑除掉这个孩子,等被太后的手往前推一下她的肚子时,她也算是明白了。
    太后平日里只弄些小意外,没敢做得太明显,恐怕也是怕引起她爷爷的怀疑。
    出了这种事,就算花再好看也赏不下去了,施娢四婶也径直到她的殿内,问她身子怎么样。
    殿内药香淡淡,施娢脸色苍白,庆幸的是孩子没事。
    “我没事,”太医和宫女都退出去,施娢腰间垫着枕头,“四婶今日来,是找我说什么?”
    四夫人叹气道:“只是许久没见,想来看看你,你爷爷问你何时有空,这段时间抽空回府一趟。”
    施娢微微愣了愣,有些忐忑起来,若她四叔见她,她或许还能够轻松有几分,但施太师找她做什么?
    “爷爷可说有什么事?”
    “没说,只说让你尽快回去。”
    施娢顿了顿,心有迟疑,她慢慢点了头,道:“这个月应该是不行,我身子出了这种事,陛下应该是不许我出宫。”
    ……
    南方干旱一事最近闹得大,皇帝出京虽打着体察民情,但知道些内情的,都明白他只是去游山玩水,对这些治理的是只略懂皮毛。
    从前这种事都是交给施家去做,但上次施四爷治理苏州贪污案出了些岔子,这等大事再交由施家,就显得皇帝过度宠爱。
    他留在赵骥在宫中,最高兴的是太后,刚开始时她几乎天天都派人去寻他,有次还亲自去见他,施娢只听自己身边的宫女说太后娘娘离开的时候红了眼。
    施娢上次差点摔了一跤,这些天都没出去,总是在房内安安静静绣着东西,她头上多了一支好看的碧玉簪,皇帝前天见到时还奇怪,施娢只说是她爹派人送进的宫。
    这是赵骥从前在御亲王府送给她那一支。
    在皇帝看来,她比起从前没那么怕赵骥,见到他时也能低头平静道声御亲王,但赵骥不常理她,皇帝把赵骥留下来处理政务,心中自有几分戒备,怕宫中美人对他有意思,但赵骥没做过越界的事,他心也放下来。
    在皇帝心中,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兄,更偏向于英姿飒爽的女子,要不然也不会一次次拒太后的赐婚。
    娇弱的施娢,却是和他早已过线,只不过赵骥要的人从前的她。
    她不知道赵骥到底要做什么,只知他在皇帝面前对她极其冷淡,要是她猝不及防靠得近些,还怕惹怒他。
    可如果夜晚皇帝不在身边,又无伺候的人在,他又会伸手牵住她,把她拉坐到他的腿上,问她今天学了多少戏。
    她只有在梨园那段时日才会去学戏。
    赵骥的话时常让她又气又恼,但施太师要施娢回趟施府,施娢也顾不着赵骥,就算她心觉不妙,也得要跟皇帝提几句回去的事。
    她作为宠妃,见到皇帝是常事,只是赵骥过来之后,皇帝便很少再来寻她,或者说他几乎没时间进后宫。
    他不来,施娢总得过去,她让厨房做了银耳红枣羹,去送给皇帝。
    但等她进去御书房休息小室时,才发现在处理政事的是赵骥,皇帝不见踪影。
    赵骥不喜人近身伺候,总是避退宫女太监,留下自己一人,旁人只觉他不愧是御亲王,事事都要自己做。
    她鼻尖微微冒汗,被赵骥叫了过去。他的手掌很宽大,拉她在一旁坐下,道:“怎么会过来?”
    施娢脸皮子薄,生怕皇帝突然回来,也不愿在这种场合生事,自是恼怒的,瞪他好几眼。
    她眼睛漂亮,在外边人面前端庄,在他面前却常要多几分嗔喜之色。
    等施娢想起自己身份后,心中又咯噔几下,收回手,起身往后退一步。
    覃含是他身边人,但施家的施贤妃与御亲王却是不合,最是怕他身上的凶神恶煞的杀气。
    赵骥只是慢慢撑头看她,手指轻敲着案桌,眉目皆淡。
    皇帝样貌俊,太后年轻时得宠就是因为脸好看,同为一个母亲,赵骥也不会差到到哪去,施娢只是被他盯着,就开始觉得脸发烫。
    “你昨日牵了陛下的手,”赵骥慢慢端起碧螺春道,“怎么会做这种事?”
    小室内的雕花月洞门摆着精致青瓷瓶,赵骥只是坐着,便有种居高临下的威严。
    “王爷多言,”施娢低下头,脸薄红一片,“臣妾有事要寻陛下,特地让厨房给陛下备了汤羹,须得趁热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