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0页
    坐下来后她便不再需要仰望,几乎没有人敢这样平视太后,这样的距离给了婉儿方便和勇气。
    “你是上官仪的孙女,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只要有这个身份在,就总会有站在我对面的人打你的主意。我从不疑你,但你必须参与进来,你的手上必须和我沾有同样的血,以此告诫那些站在对面或还在观望的人们,上官婉儿是我的人,她破釜沉舟地跟着我,绝不因所谓的杀父之仇而改变心意。”
    一句“从不疑你”被太后说出来,婉儿竟然红了眼眶,她原以为利用自己与李旦和太平的关系为太后做事是小人行径,却不曾想,她对于太后有这样深的怀疑才是真的卑鄙。太后的厚爱无从捉摸起,婉儿的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惊惧:“太后为子女计,是婉儿目光短浅了,但太后也细心地为婉儿安排,难道一心也把婉儿当成太后的孩子吗?”
    “天下黎民皆为吾子,婉儿有何异焉?”太后爽朗一笑,站起身来,于是婉儿又只能仰望着她,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那都是她只能仰望的人。
    “婉儿说得没错,这条路太艰难,要是没有同行的人,真怕会耐不住寂寞。我是个孤君,你是个孤臣,正好是同行的人。”太后却是噙着笑回身,如当年在内文学馆时那般光彩照人,她俯视着一动不动坐在台阶上的年轻女子,从容地伸出手,在时代的转折点上,第三次向她伸出手,“你愿意,跟我做个伴么?”
    她的微笑是诱惑,她的声音是诱惑,她即将开创的宏图伟业同样是诱惑,从单纯的好奇与崇拜,到如今的理解与信任,二十六岁的婉儿作出与十四岁的婉儿同样的抉择。
    她坚定地把手交到太后的手中,在这了无生机的冬夜里,终于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暖意。
    ☆、第五十六章
    垂拱四年十二月,寄予太后厚望的万象神宫建成,武承嗣进献洛水白石以充祥瑞,于是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的瑞石,获得了万象神宫前显赫的位置。
    与此同时,法明等僧人在薛怀义的督促下,终于从《大云经》中找到净光天女将主阎浮提国的典故,太后即命将此经诵于天下。
    进入新年后改元载初,诏令太平公主改嫁千乘郡王武攸暨,婚礼从简,更远不如当年下嫁薛绍时的排场。太后一面不愿以宏大的婚礼来刺激女儿,更是要腾出手来准备更大的典礼。
    是年九月初九,武太后接受儿子的禅让,如愿以偿地在自己亲手建立的都城、自己亲手建立的万象神宫登基,坐在了自己亲手打造的皇位上。这一年,国家确立了“大周”的国号,承接天命改元“天授”,前朝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赐以武姓,武家人纷纷封王进爵,新贵随着新朝一夜诞生。即位的女皇帝还将东都改为神都,与她即位前的舆论准备一样,用名字为帝国的新首都蒙上一层神异。她再也不愿意继续使用来自前朝太宗皇帝的“媚娘”赐名,挥毫为自己写下一个新名字——
    武曌。
    日月当空,照临天下。
    女皇登基的第一个正旦,日月同辉的光芒就照在了天下学子的身上。太初宫内的洛城殿外,万余贡士得到了皇帝的亲自策问,一时群贤感戴天恩,一派新朝气象。
    婉儿记得从前读太宗文皇帝行止,读到太宗在御史府上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授年间故景重现,况且武皇并没有表现出太宗的高傲,她亲自阅览每一位考生的试卷,不时加以批注,考生考了几天,她也便暂时放下朝政,陪着这些帝国未来的中坚阅了几天。这是一次与前朝截然不同的考试,与皇室藕断丝连的门阀在黎明前夜的清洗中凋零,无数蛰伏在底层的士人获得了进取的门路。他们是大周第一榜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新朝的新人。
    “婉儿以为,这些人的策论,当以谁为第一?”洛城殿内秉烛已久,阅过最后一份卷,武皇看向了与她同评天下英才的上官婉儿。
    武皇教导婉儿,是从看人开始,于是延揽人才成了婉儿最愿意做的工作,她放下手中被武皇批注过的答卷,道:“婉儿以为,殿试之用,是在于考察君前不失色,殿前不失仪的宰辅之臣,至于策论,这些人毕竟从各地精挑细选而来,比一般人更有见识,却从未入仕,不大可能先就备有宰辅的见识,所以策论之高下,只能考文辞之精妙与否,偶有见识卓群的,那是上天的恩赐,不可强求。陛下当年考核婉儿,仅以剪彩花为题,却让婉儿渐渐参决朝政,也当是这个意思。”
    “婉儿跟随我十余年,所学不谬。”武皇赏识地点点头,指向婉儿案上垒起的卷轴,“所以你认为一篇文章只是管中窥豹,碰到眼前一亮的,就让地方官送了他们的拜帖文章来再行审度?”
    来自女皇的夸奖使得婉儿腼腆地笑了笑,认真地拿出单独放在一边的那份拜帖,展开道:“婉儿以为,这个叫张说的贡生,文气不俗,既承魏晋之辞藻,又不失议论之精妙,所谓见识卓群者,亦有可观。”
    武皇招手让她近前来,婉儿便把卷轴一挽,铺开到武皇的案上去,继续说:“他的策论文章陛下已经看过了,是可入门下的典范之议,婉儿翻过他的文集,认为其才姿远不止于此。陛下请看,《虚室赋》一篇,谓‘荣与辱而俱盛,事随忧而不穷’,有婉儿当日所见狄公的风范。世中又传《钱本草》一篇,仿古传《神农本草经》,民间引为奇文,观之有‘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之句,竟无哗众取宠之意,见识颇丰,取意高远,本于道心,可谓锦心绣口,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