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6页
    这便是同意了,沈清疏这才露出笑容,说了几句客套话,能和平解决最好,她也不想以势压人。
    再坐了一会儿,沈清疏便起身离席,后面的具体事情自然有周师爷洽谈。
    很快两方拟定文契,几家商人共同出资占股,县衙以官府督办名义占一半股,具体管理由商人来,财务可由县衙监督,所得利润两方均分。
    在工人方面,优先招收因此失去生计的小作坊主,原料统一采买,因为制糖步骤简单有序,自然而然采用了流水线生产。
    知道黄泥淋糖法后,因为太过方便,几个出资商人都很忧心方法泄露,为此想了很多措施。
    不过沈清疏觉得这是早晚的事儿,就这种消息传播速度,岳水县能占两年先机也很不错了。
    以某位商人原本的糖坊为基础,一座规模更大的糖坊扩建起来,岳水县的百姓也都听说了这件事,因为往年剩下给伢子们甜甜嘴的甘蔗,今年完全不愁卖不出去。
    工厂里削皮榨汁,都在招募工人,干活勤快的话,一天能有二三十文的工钱,这时节农活不多了,很多农民都会到县里做小工补贴家用,对他们来说,糖坊的活计十分划算。
    沈清疏也没闲着,经常跑到糖坊去看,甘蔗成熟以后,一捆一捆的运送过来,榨成甘蔗汁,再变成一捧捧雪白的白糖运出去。
    她看了老式的“甘蔗床”榨汁机,本来还兴致勃勃地想改进一下,但这时代的人力真是太廉价了,一个人累了马上另一个人上去,大家只盼望多招些人,根本不需要节约人力。
    这些是同做工的农民交谈得知的,  虽然被周师爷批评有失身份,但沈清疏并不在意,她在外很少穿官服,接地气的跟着一蹲,递半截甘蔗过去,她一张好看的笑脸,不一会儿大家就没了戒心,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沈清疏对蜀地方言的理解力因此飞速进步,便是语速快些也能听得懂了。这些做工的农民来自附近乡村,因为活计较为轻松,甚至有很多妇女和少年过来,他们不怕累,只怕糖坊不要她们。
    一位老农说:“管那些哦,比起下田头点都不累,你做得多,肯定归的钱越多噻。”
    他一张脸黄得发黑,像是套了一层厚厚的外壳,皱纹多且密,深深地刻进皮肤里,盛满了风霜和尘土。
    他是一位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一家人都依附于村里一位地主,世代为他耕种,每年种地的收获一半要上交,沈清疏知道后问他,从前朝廷发给的地呢?
    老农说,早就没了,十多年前有次旱灾,收成大减,没办法和地主借贷,结果第二年收成还是不好,借的钱利滚利,根本还不上,就抵了他的土地,
    沈清疏又问他,县里还有这么多荒地,为什么宁肯做佃农,也不肯去开垦荒地呢。
    老农就哈哈大笑起来,说她果然是富家子弟,秋冬季节才能垦荒,做佃农,每年辛苦劳作才够一年食物,哪来的空余时间和储备粮食去垦荒,地没垦出来,人恐怕就先饿死了。垦荒少说也要累掉几层皮,就算辛苦垦出来了,没水渠,地也不怎么肥,一不小心还会被别人摘了桃子,怎么办?所以宁做佃农,也不去垦荒。
    老农说完,听到管事的在吆喝了,把粗瓷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又去扛甘蔗了。
    沈清疏出了糖坊门,默默想着这些天了解到的情况。
    岳水县靠平县方向有一片沼泽地,她考察之后,认为很适合开荒,站在官府的角度,只要组织起人力挖河渠排水,平整土地,做好灌溉系统,那儿就会变成一大片肥沃的良田。
    最关键的是,没有人站出来组织,每年除了赋税,各乡其实还要依法服徭役,但是那点人手数量有限,沈清疏想的是出钱募役来开荒。
    所以她才要办糖坊挣钱,空口白话的,拿不出粮食和钱,不可能强制百姓来开荒。
    这年头都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不高兴了,多出点太阳或是多下点雨,都导致收成大减,百姓衣食无着,而地主则通过这些机会,大肆兼并土地。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就会爆发起义,天下大乱,人口减少,然后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是封建社会避免不了的人地矛盾,除非能进入工业时代,然而即便在后世,地主与佃农,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沈清疏也没有想到那么久远去,当下她只是想通过开办糖坊,开发荒地,能让岳水县百姓富裕一点。
    这些都还要看白糖运到京城之后卖的怎么样,第一批糖制作出来,在本地的反响很不错,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运到京城去卖。
    为此沈清疏还给孟柏舟去了信,他家名下有不少商坊,推广这种白糖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双方也是互利共赢。
    沈清疏回到县衙时还是下午,她走到卧房,没见林薇止人,进书房一看也没人,不禁有些讶异。
    林薇止在这边不爱外出,她已经习惯了一回家就看到她,她寻了负鞍问:“娘子人呢?”
    负鞍觑她一眼,道:“少爷您忘啦,夫人的画社不是开起来了么,下午才刚去了画社。”
    沈清疏一愣,才想起来好像今日正是第一次开课,她本来还玩笑说要同林薇止一起去,恭贺她开业大吉。林薇止却坚决不准,说怕她吓到那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