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7章 一石二鸟
    两仪殿。
    君臣对坐。
    李世民听着秦琅的计划书,沉吟良久。
    “看来你小子确实消停不了,不过这次的事情看的出,不仅仅是为赚钱这么简单。如果你所计划的真的能实现,那么今后能造福无数人,朕支持你。你放手去干吧,朕倒想早日见到如你所说雕版印刷出来的线装书籍了!”
    “只要能够攻破油墨这一关,雕版印刷书籍,其实就没有障碍了。”
    李世民点头,很满意。
    上次常平仓交给秦琅一通倒腾,可是大赚了一笔,尤其还赚的是先前那些在灾荒里还囤粮的地主粮商们的钱,这可让他浑身舒畅了许久。
    “陛下,臣身为崇贤馆学士,崇贤馆又是东宫藏书之所,臣与太子近日阅读馆中图书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
    “哦,又萌生了什么鬼主意,说来听听。”
    李世民对秦琅经常冒出来的主意还是很感兴趣的。
    “陛下,臣与太子殿下阅读崇贤馆内图书,发现自东汉末年以来,儒学内部宗派林立,战乱四起导致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加之内部宗派林立,导致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出现一派混乱的局面!”
    秦琅说的是事实。
    汉以来,经学其实是以家学的形式传承的,儒家诸种经书,每家往往都有几大家族研究,形成独特的世家经学,他们子孙相传,代代承袭。
    由于战乱的分裂,更导致了经学交流的不畅,于是大家各自闭门造车,关门学经,越发的分歧。
    再加上许多经书以及后世大家注释的经书,流传时经常会流失散佚,甚至由于许多内容都是手抄传承,于是不免出现错误之处,以讹传讹,搞的同是研究儒家经典,结果同一句经书,各家却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完全相反。
    “陛下,太子殿下数次为此所困惑不解,曾向臣提出,为何会出现此等情况,为何不能有统一权威的解释?臣有感于此,故此想奏请陛下,由太子殿下牵头,东宫出经费,召集当今儒家名士共聚崇贤馆,一起研讨,最后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待到竹纸、油墨、雕版印刷技术有成,便可雕板刻印,颁行天下矣。”
    “到时科举考生们,对经书的解读,也以此为标准,避免到时阅卷时出现的麻烦!”
    李世民听完大为惊讶。
    他惊讶的望着秦琅。
    东宫出钱,太子牵头,召天下名士商议编撰颁行。
    这事没这么简单。
    李世民是个很敏锐的皇帝,他一下子就听出了秦琅这个计划里没说出来的那部份关键之处。
    统一释义,以后科举时以此为标准,以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思想的统一。
    儒家经典是什么?
    不仅仅是经书,它更是汉代以来治国的根本,汉以来,都是以儒家治国,所以儒家的经典,其实就是治国的指导思想。
    但汉以来,经学的这种混乱局面,也使的朝廷对思想的难以控制,再加上各家经学的这种学术垄断把持局面,又使得出现了五姓七家这样的士族巨头,严重威胁着皇权统治。
    为何汉以来流水般的王朝,却是铁打般的士族名门?
    不是因为他们有钱有地有人,士族的核心还是他们掌握了经学的学术权,他们垄断了经学,所以不管文也好武也罢,哪个朝廷最终都离不开这批人。
    他们掌握学术权,也就意味着掌握思想,控制舆论,再通过庄园经济,使的他们成为巨无霸式的豪门。
    李世民马上打下的天下,兵变夺位登基,可面对着五姓七家这首的士族时,也只能是打一杆子又赶紧给俩枣,即打又拉的,并不敢真正的对这些人下狠手。
    而现在秦琅提的这招,那简直就是在挖五姓七家的根啊。
    一旦统一儒经经义解释,那就意味着儒经的最终解释权在朝廷手里,不再是那些士族经学家族掌握了。
    谁掌握了最终解释权,谁当然就垄断了学术。
    谁也就控制了思想。
    之前李世民还真没有想到过这一招。
    当然,其实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也干过这种事情,组织各大家各地名士来一起讨论,然后可能还要搞一套碑文什么的,以此定为经典正本什么的。
    但秦琅现在说不仅要统一经典释义,还要以此做为科举的标准,甚至还要雕版印刷成书,统一刊行天下,今后读书人都读这个新标准的经书,原来过去各家掌握的解释版本,自然就彻底做废了。
    “儒家经典众多,想要完成经义统一,可不容易。”
    李世民心中激动,不过还是告诉秦琅,这事可不简单。
    “陛下,只要认定目标,那么就可以一步一步行动,总能完成目标。儒家经典众多,但召集朝廷明经科也只是以九经为要,则朝廷可先统一九经,九经也可分批次论证。”
    “我们可先编尚书正义、周易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
    李世民连连点头。
    九经流传到现在,版本有不少,朝廷召集名儒们主要不是讨论这些本经,而是针对历代流传的各种经书的注释做讨论,实际就是决定古代大儒贤士们谁的解释最好,用谁的不用谁的。
    比如尚书,现流传最广的是梅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的是汉代毛亨传,所以又叫毛诗,用的是汉代郑玄笺。
    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诗经易经等这些儒家名经,因为成书年代太过久远,文字内容晦涩难懂,记事又简略不祥,一般人根本读不懂。
    于是后代的大儒,便流行为经书做传、做注,时间久远后,一部经书往往就有许多人的传、注,而且这些解释往往会有冲突之处。
    再一个,就是诗经等古经,时间太长,流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之处,于是便有一些大儒整理出不同的版本。
    比如诗经流传到今,便主要是毛亨整理的版本。
    “陛下,只要有心,分歧总能解决,目标也能完成的。”秦琅说道。
    这些细节的东西,其实只是学术上的问题,而秦琅又不是要独树一帜的弄出一个新学说,他要做的不过是把这些当世的名儒们聚集起来,大家对各版本进行评论,最后商量出一个多数人接受的版本,然后定为标准。
    所以不管最后定哪个版本做标准,其实关系并不大,朝廷要的只是统一的一版做标准,至于哪一个版本,又不重要。
    没被选用的版本,也不是说就要焚毁禁止,一样可以研究、珍藏,只是以后不能做为官方解读,不能用于做科举答案而已了。
    通过这番学术整理,东宫出一点钱,却能集结当世名儒聚集到崇贤馆,给他们授个无品阶的直学士衔,这些人实际上就等于是被收罗到太子承乾的名下了,对于承乾的名望来说,自然有大好处。
    更不用说,当太子牵头,完成了这番经学上地位崇高的整理后,承乾还将在儒家、经学这块,拥有极高的收益。
    当年李世民在洛阳时,建文学馆,招募名士为学士,可是为他的名声加分许多。
    而建成也以弘文馆招募四方名士,当时山东五姓七家的那些学术大儒,不都齐聚建成门下。
    秦琅还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则是等这九经正义完成,到时正好由东宫来印刷发行,到时人人都只能买这种官方标准的经书正义,那雕版印刷自然要一炮打响。
    反正这都是一石多鸟的计划。
    太子牵头,得利最多的也会是太子,而李世民只要给予支持,那最后得利也多,最倒霉的会是谁?
    当然是以前蔽帚自珍的那些士族名门了,他们引以为熬的解释权,会被朝廷夺走。
    “你知道这事真要做成,并不容易吧,那些所谓的名儒大家,估计会恨得牙痒痒,肯定会阴奉阳违,到时甚至会争扰不休的。”
    “陛下,到时就让他们狗咬狗好了,咱们坐山观斗便好。”
    “你这么积极,这事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李世民问。
    “臣没想过自己的得失!”秦琅一本正经,满脸正义模样。
    “呸!”反正这殿里也没其它人,李世民对秦琅也就十分不客气,“直说吧!”
    “陛下,咱也只是想趁机参与一下这盛举,将来儒家经学之中,我也能留下一笔嘛。”
    “还有呢?”
    “说实话,我讨厌那些士族名门,他们个个高高在上,一副俯视众生的态度,他们是谁啊,也配?这世上唯一能俯视众生的,只有陛下啊!”
    这马屁,拍的李世民心里很舒坦。
    “好了,朕知晓了,这事你去做吧,不过要小心一些。你拉着程咬金、长孙无忌他们要研究竹纸、油墨、雕版印刷,这些朕没意见,但是也不要就跟山东士族等闹的过份了,你们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的就是!”
    李世民这个时候突然提起了秦琅拉扰朝中新贵们的那个造纸印刷计划来,这是在暗里提醒秦琅,他的一切行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也告诉他底限在哪。
    想从士族手里抢点赚钱买卖没关系,但不能兴起党争,不能影响到朝堂局势,一切以稳定为首要。
    秦琅认真的行礼。
    “臣绝不会乱来,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有益于太子,有益于朝廷,更有益于陛下的。”
    “好了,你小子聪明,但记得用到对的地方,如上次常平仓卖高买低这种事情,以后能别做还是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