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页
    老爷子把五角钱叠好,塞到衣兜里,“回去吧,小姑娘……好好念书。”
    好好念书。
    刘小麦回到卫生所的时候,还在怅然若失。
    有些事情,她听闻过,但是亲眼所见时,又会有另一番复杂的感受。
    现在已经是1974年了,很多方面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小麦还处在时代的大荒流里,还要度过很长时间。
    “小麦,你这里头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弄来的?”张秀英诧异地问。
    “我从废品站收到的。”
    刘小麦慢慢地把箱子打开,张秀英过来一看,啧啧称奇。
    “小麦,你弄这么多书回来做什么?”
    李郎中也过来看,翻了翻,称赞道:“这些书质量真不错,小麦捡到宝了。”
    “都是小学的课本,可惜我那时候的书用完都被你外婆拿去当厕纸了。”张秀英感叹。
    刘小麦:“……”
    她就知道,这个年代的农村家庭很少有珍藏课本的想法,念完了的课本就变成废纸。要不然老刘家一个刘四柱,老张家一个张秀英,她刘小麦的课本都是现成的。
    张秀英问:“小麦,你怎么想起来弄这么多小学课本?花了多少钱?”
    都到这个地步了,刘小麦也没必要瞒了。
    “小姨娘,我想去念书。”
    卫生所一静。
    旋即,张秀英音量一提,她佩服地来来回回看刘小麦。
    “真有志气啊,小麦!”
    她道:“你去念书,有不会的题不敢问老师,就来问我。小姨娘支持你上进!”
    这大概是第一个支持她的人,刘小麦心里暖暖的。
    比老刘家的四叔好多了,刘四柱没有心。
    她握住张秀英的手,“可是我今年都十岁了。”
    说出口怎么感觉这么辛酸哦,都是刘四柱的错。
    “十岁怎么了,想念书就念书。女孩子不念书个个结婚早,这样不好。”
    李郎中一听这话,拽了拽张秀英的袖子,生怕她不想结婚了。张秀英横他一眼,眉眼含情的。
    “我都二十几了才遇到你这个人,这不也蛮好的。”
    刘小麦:“……”
    她还是个孩子就要面对这些,她太难啦。
    下午的时候,刘二柱和张秀红一起来陪她了。
    “你奶奶终于跟老陶家协商好了,我跟你妈接你回家……”
    刘二柱声音一顿,他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眼神都变了。
    “小麦,你看什么哦?”
    “书啊,小学的课本。”刘小麦坐在床上,把数学书又翻了一页。
    刘二柱好稀奇:“你看的懂?”
    他们一家五口不都是文盲吗?咳,他跟红子是上过扫盲班的半文盲。
    “……”刘小麦只能自黑,“我就看看书上的画,找找感觉。”
    “你看这个有什么用,你又不读书。”刘二柱感到费解。
    刘小麦语气非常自然:“所以我想读书去啦,这样我看的就有用了。”
    刘二柱同志惊呆了。
    嘴唇动了几下,他什么也没说出来。
    “我不同意!”反对的居然是张秀红。
    第16章
    刘小麦无语地瞧着张秀红同志。
    “妈,你怎么就不同意了,我要能去念书多好啊。”刘小麦声情并茂,“这可是喜事啊。”
    张秀红道:“你奶肯定不会同意的。”
    “那我们就闹。妈,你说我遭了这一回罪,我奶是不是讹了老陶家好一笔钱。我们不花,那就要花到别人身上了。”
    刘小麦把书合起来往边上一搁,痛心疾首,“妈,你难道以为是我想念书吗?不是那回事。我就是像你,我吃不得这种大亏!”
    刘二柱深受触动,频频点头。
    “红子,你听听小麦讲的话,很合理,很有道理。”
    这话其实也打中张秀红的七寸了。
    刘小麦就瞅着她妈露出非常挣扎的神色,硬着头皮说道:“家和万事兴,都是一家人,谈什么吃亏不吃亏。钱用在谁身上不是用!”
    多么深明大义的一番话啊。
    还是张秀红说出来的,简直是天上下红雨了。
    要是让大队长吴国安听见了,说不定就以为张秀红的思想真正升华了——前提是她不这么咬牙切齿。
    “你要是去念书了,老大家的小勇肯定去,老三家的那两个也会去。这样一算,还是我们二房吃亏。不能去读书,我们不能开这个坏头。”
    张秀红捂着心口窝,艰难地说服她自己。
    刘小麦问:“那我不念书,小勇和三房的那两个就也不念书了吗?”
    刘二柱都知道答案:“这自然不可能的。老三媳妇天天在家教孩子识字。”
    张秀红不说话了,坐在床边,一副愁云满面的样子。
    也不知道她愁个什么。
    “妈,你别瞎想了,我以后孝顺你。给你买最香的雪花膏,还买大城市才有的花裙子,把你打扮的像十八岁。”刘小麦哄她。
    “我不要,别打扮起来跟黄鼠狼精一样。”张秀红傲娇地翻白眼,“要回去了,你还不把你的这些书好好收起来,让你爸给你背着。”
    刘小麦:“……好喔。”
    她妈可真好哄啊。
    路过公社供销社的时候,张秀红还主动带着刘小麦进去买了两个本子和两支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