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8页
    这年头大多数人家穿衣都没布,更别说什么被罩了,遂讲究些的人家就在被头缝层布,脏了拆了换一条。
    有的没有替换的,要等拆洗的这条干了,再缝上去。
    看着方才还盖在几个孩子身上的被子,苏梅忙拦道:“大嫂,不用,我们带的有被子。”
    赵恪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富裕,棉子厚棉衣之类的那都是有数的。
    “对,车上带的有,大嫂,你赶紧抱回去给孩子们盖上,我们这就去拿。”
    说着,赵恪带着师长明、汪师傅,打着手电出了门。
    家里现盖的被子都被保姆装了纯棉的被套,不是太厚,好在下面是热炕,上面可以压层军大衣。
    和衣躺下,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苏梅一时有些睡不着。
    赵恪揽着人,附在她耳边小声道:“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吗?”说着,手穿过线衣秋衣覆在了她小腹上。
    “没有。”苏梅抽出他的手放在腰上,翻了个身,跟他面对面道,“公安局家属院是不是也跟这边一样?”好小,好逼仄。
    “估计差不多。”赵恪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睡吧,哪儿不满意了,天晴了,咱找人修修。”
    “嗯。”
    ……
    有了杨场长的雪撬送行,赵恪的意思,师长明可以开着车回家了,免得雪越下越大,明天他不好走。
    师长明不放心,硬是坐在雪撬上跟了过去。
    几人穿着军大衣围着被子,坐了六七个小时,腿麻了,脸木了,11点多,终于到了伊嘎。
    看着建在半山坡的一片泥草房,几人相相相觑,这是市?!
    县城都不算吧,就十几户人家。
    “哈哈……失望了,”杨场长看着震惊的几人,乐道,“比我们当初好多了,不管怎么说,你们这儿还有些人家,我们那会儿开荒垦在草甸,连个容身的窝棚都没有,夏天那个蚊虫多啊,能把人吃了。”
    小镇久不来外人,突然来了三架雪撬,一声喊,瞧热闹的都出来了。
    远远地跑来三个身着蓝制服,军大衣的公安。
    三人到了近前,目光在师长明和赵恪面上扫过,试探地寻问道:“可是赵局长?”
    “我是。”赵恪冲三人敬了个军礼,掏出调令递过去,“局里就你们三人吗?”
    “还有老局长,他算着你这两天就该到了,带着人去打鱼了,说是要给你尝尝咱们这儿的河鲜。”
    伊嘎地处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素有‘金色鱼滩’的美称,全县十几户人家,百十口人,全靠打渔为生。
    赵恪看向远处的江面,果然瞧见几个小点,“家属院在哪?”
    “这边。”三人冲围拢过来的孩子挥了挥手,在前引路。
    苏梅掀开被子,下了雪撬,接过江师傅抛来的一包水果硬糖,冲孩子们招了招手,不知这里生活着哪个少数民族,孩子们中有些穿着彩色的民族服饰。
    不过听他们说话,跟旁边的小朋友没有什么不同,想来,两个民族已经很好融合在了一起。
    分完糖,苏梅也从这些孩子口中了解了些情况,比如大家的日常,除了捕鱼,卖鱼、晒鱼干,还织网,卖网、给人打马掌。
    折了根树枝,苏梅弯腰在路边的雪地里抛了抛,很肥沃的黑土。
    “这么肥的土,你们没想着种点土豆、米玉吃?”苏梅好奇地问一旁的妇人。
    “江里的鱼都打不完了,谁还费那个工夫种地啊?你没听说过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说的就是咱们东北。”
    第216章
    分的房子在公安局西边,木柴扎的篱笆院倒是挺大,院子一角有个柴垛,紧跟着在旁边搭了个茅厕,后面坐北朝南地建着三间泥草房。
    进门两口土灶,一个水缸,一个案板,东西屋各垒了一个通长的火炕。
    这边的部门很不完善,自然也就没有家具可租。
    东西卸下来,粮食、干菜等物,堆在了东间的地上,棉被衣物等就先放在了炕上。
    赵恪拆了盒烟,递给三个公安和送他们过来的师长明、杨场长三人,“镇上有供销社、国营饭店吗?”
    为首的钱乐水摇了摇头,“咱们这儿有一句话,我一说,你就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了,‘一条公路,一盏路灯,一个喇叭全镇听’。”
    赵恪:“……买东西去哪买?”
    钱乐水:“去临江县城或是雷诺河县城。”
    “这里离临江县城一百多公里,离雷诺河县城两百公里。赵局长,”杨场长吸了口烟,道,“你以后要什么不如给我打个电话,我找人给你送来。我们农场自己开了个供销社。”
    赵恪道了声谢,拿纸笔记下了杨场长的电话。
    几人说话的工夫,汪师傅找出一大一小两口锅,坐在土灶上有点小。
    苏梅取出铁锨头去院里寻了根木棍拿刀削了削装上,随便在院里找了个地方刨去上面的雪,提起暖瓶里的热水浇上去挖了点冻土活成泥,铲给汪师傅。
    汪师傅抓了把,沿着锅沿抹了一圈,封了口。
    拿雪搓了搓手,汪师傅打开水缸朝里看了眼,有水,看着挺清澈的,舀一勺尝尝,喝着像是江水,看来每天取水也是一个大问题。
    他们住在半山腰,要拉水就得下去走到江边,砸开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