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一个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员外,洪武帝还一并将功勋们手头的大片土地软硬皆施地收了回来,改为了发硬性工资。
总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着希望就在眼前,估计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还乡”去了。
好在朱标登基之后虽然碍于父亲的命令,不好明着给官员加工资,却多了逢年过节的红包补贴。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头几乎月月都有的节日,现在大明公务员们的小日子已经比过去好上太多了。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p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将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送人也罢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流失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市场差价也要差别近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岛外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
一处用来存放全国百姓户籍的黄册,另一处就是用来存放工部的各种机密配方了。
至于郊区,那是工部的实验场地,因为都是半成品,所以防护上也没那么严格,但擅自靠近的也九成九是探子,正常人谁会去接近这种三日一炸雷五日一着火的地方。
是的,为了节省修补房屋的开支,这儿同样兼了大明火药的开发和配置。
除了一部分必要的行政官员外,工部大部分人才的补充都是自民间挖掘。
随着匠籍地位渐高,愿意吃公家饭的人越来越少,毕竟公家饭虽然稳定,但是自由度实在是难以言喻。
为了说服他们,也为了哄骗各位大佬加入工坊,新任工部尚书特地整出了几间空房专门用来摆放实验器具,然后他亲自登门,请人前来参观。
几乎没有一个匠人能够逃过这间实验室的诱惑。
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玻璃窗在这儿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大大小小的管子和器皿。
耐热耐冷又耐腐蚀的玻璃器具是最完美的实验用品,而且它们的透明度很高,在如今工坊研制出透明玻璃的现在,更是能为每一个观察者展现事物变化的细节。
可别小看这区区的一个小动作,便造成了意识形态和发展历程的巨大差异。
在后世网络上就有一个说法,东方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与西方迥异,并且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真是因为缺少了这小小的玻璃。
虽然这么说略有些偏颇,但的确,如果没有玻璃,即便再优秀的学者也难以获取精确的变化数据,并基于此抓住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的时机,对各种成分加深了解,并且加以利用。这样的变化或许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天才的计算能力可以得到弥补,但这之中的损耗无可估量。
事实上,正是托这些玻璃材料的福,在研究如何更快速、更高效获取煤油的过程中,匠坊这些人又发现了一种比煤油燃烧能力更强的透明液体,不过这东西虽然燃烧能力强,但是不太耐烧。
用它来作为燃料的话着实不太安全,于是工匠们就将这东西放在了一边,反倒是被四处溜达寻找灵感的兵仗局摸了去,在烧了几次房子后,隔壁的兵仗局发明了一种使用特殊子弹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