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足有成人半臂长的大型灯具有九个花朵,每个花朵之下还坠有露珠状的玻璃珠,花萼的位置有一根用来固定蜡烛的尖刺。
这件玻璃器无论设计还是做工均是顶尖,光看就可以想象当蜡烛被点燃后它是怎样壮观的美丽了。
对于这件艺术品,威尼斯商人们表现出了十万分的自信和骄傲,而大明的官员们在看到这件玻璃器从木箱中被拆出,一点点剥去防护物品拼接而成时候的惊叹眼神也给了他们最好的反馈。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帝国的继承人,面容稚嫩漂亮的皇孙对玻璃器的关注只有短短一瞬,随即就转到了他们搬运而来的木箱之上。
那淡然的态度让刚有几分翘尾巴的威尼斯商人生出了些不安来,他们面面相觑,交换了几个眼神后努力调动脑中的记忆,试图在描述的过程中增添更多的故事和传奇。
他们深知,商品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它背后的故事和独特性。
于是,这件玻璃吊灯很快就多了一连串的故事和传说,制造它的工匠也多了许多连他本人都不知道的深厚背景和传奇经历,就连花朵的形状也被说成了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图样。
坐在主位上的皇太孙静静听着吊灯的来历故事,并未开口。直到商人口干舌燥,惴惴不安抬头时,才看到这位年轻的王储竟一直捏着那些已经被压实的棉絮在把玩。
见他们闭嘴,青年缓缓抬起手捏着棉絮说了一句话。通译立刻转述给他们:“你们知道这种棉花是从哪里来的吗?”
威尼斯商人:“……嘎?”
作者有话要说:才,才没有忘记主题呢!
作者君才不会偏题呢!这不是就来了吗。
我已经不是写作文时候会偏题的我啦!!!
哼唧
PS:威尼斯在14世纪是独立的国家,不是意呆利的。
在新航路出现前,威尼斯因为连通中欧,是欧洲最富有的地区。
文中的面条就是意大利面,意大利面特别硬不是因为工艺,而是他们的小麦和中国的不一样,是硬麦,意大利面的产生一种说法是马可波罗带回去的,另一种是为了战备,在早期,他们是干着吃的,据说是做成焗面或者烤面,反正不是现在用各种料汁,而且因为当年没有叉子,是用手抓的,吃相会很狼狈,味道也差,早期是贱民的食物。
直到番茄和叉子的出现。
第133章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门技术叫做投胎。
如果一定要论个优劣,那么投到了华夏大地上的人天生就比别的同辈人幸福。
这块土地广袤而丰饶,此处生长的农作物美味又富有营养,为人类从游牧到农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有的肉质美味,有的有特殊的驭用方法,于是人类得以开启驯养之路。
这儿的矿产丰富,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人类对工具的需求,而工具很快就会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上升让此处的人类得以从“求生”走向“产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先辈从筚路蓝缕中走出,他们一路刀耕火种,与自然和命运搏斗,勇于探索尝试也敢于创新,更舍得传授,所以,这块土地的精神和技术从不曾断绝,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传承。
但在这广袤无垠的世界,不是每个区域都能够像中国一样生来就点满了幸运值的。
当华夏人驯养蚕,并且得到第一件可以不由气候决定产量的织物时,欧洲人还在和羊毛、亚麻做斗争;当亚洲人产出第一匹棉布,给买不起裘皮的平民提供一份温暖的保障时,欧洲人还在和羊毛、皮革及亚麻做斗争。
羊毛保暖,但在处理和清洁技术不到位的中古时代免不了会有气味。
亚麻透风,但产量受气候雨水限制,并且在冬季无法满足保暖需求。
至于皮革……原材料来自兽类,生产过程复杂不说,在饲养牲畜过程中还需要付出极大代价,饲养一头牲畜所要耗费的草料化作农田的话,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了。
而且无论是羊毛还是亚麻都是粗纤维,质地粗糙是避免不了的,也因此,可想而知当这些受够粗糙布料折磨的欧洲人在第一次接触到来自东方的丝绸时是怎样的惊为天人。
因为生活捆绑了他们的想象力,起初这些人都以为丝绸的原材料是一种特殊品种的羊,并且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想方设法想要找到这种羊。
无独有偶,在接触到棉花的时候,欧洲人也认为这种柔软的纤维是从长在树上的羊身上撸下来的。不过这次他们的运气比较好,比起只能在中国饲养,且被封建帝王和沿途商贩严格保守秘密及来源的桑蚕丝,棉花的封锁并没有那么严格,欧洲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种“白色黄金”要如何获得。
但认识这种作物并且了解种植方式并没有什么用,棉花喜爱高温多雨,大部分地区气温寒凉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地区并不适合这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即便是几个世纪后的现代,棉花对于欧洲绝大部分地区来说都是昂贵的进口货。
对面积狭小、大部分地区都是水域的威尼斯大公国来说也是如此,他们那儿的棉花都是由马穆鲁克王国采购来的。
不过,曾经先后抵抗了蒙古入侵和十字军东征的强盛的马穆鲁克王朝如今正值内乱,这也给行商增加了难度,棉花的价格更是一路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