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99页
    经过了他这次行动之后,西夏谍报网从此再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了。
    而沈墨对于西夏王庭的支持,说不定可以在蒙古大军所向无敌的铁蹄下面扔下一个绊子。让他们在西夏这个地方裹足不前,甚至吃上一个闷亏才好!
    这次沈墨支援给西夏的三千具铁臂弓弩,实际上就是普通的弓弩换上了一个弹簧钢制作的弓臂而已。
    这种东西粗大笨重、携带不易,上弦的时候更需要用脚蹬才行。不过它的射程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米远!
    对于这个时代的弓弩而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器了。
    这种弓弩再加上沈墨的兵工厂铸造出来的铸钢箭头,可以说在二百米之内的射击范围内,足以穿透一切古代盔甲!
    第860章:美娇娘、纵放间、换取惊心一片
    当然了,这些弓弩对上沈墨军中的制式盔甲……那威力就没这么大了。
    至于这些弩箭只有箭头,没有箭杆的问题。其实20万支箭运输到西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西夏还早已经从大宋偷走了沈墨制造箭杆的工艺,所以这就不劳他费心了。
    当这种弓弩配合上铁丝网之后,当西夏人在战阵上突然使用的时候,对于蒙古铁骑的杀伤力,那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项嫦儿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她真的能够有力掌控住一支军队,并且使用这两样武器的时候战术得当。那么沈墨可以预料到,在历史上西夏一战被人歼灭15万精锐的悲剧,有可能就不会在今年秋天发生。
    换句话说,沈墨此举很有可能给自己和大宋,足足取了一年以上的战略准备时间!
    如今的通州,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军事工业到经济财力,再到军队的数量和水准几乎都是飞快的在进化着,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
    五月十八,沈墨回到了通州。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立刻肃清自己阵营中的西夏密谍。
    早在姜姑娘赴高邮招兵,还没等出发的时候,姜姑娘就已经知道了沈墨的这次死间计划。所以姜姑娘选择的出发时间,正好是江苏被绑架之后才去的高邮。
    换句话说,姜姑娘和沈墨给了“老人家”足够的时间。任由他派人到高邮提前做好了准备,将他们自己的高级密谍打入了沈墨的高邮营。
    而姜姑娘在招兵的时候,对那些来应征入伍高邮年轻人面试的时候,她就大致已经知道谁是密谍了。
    虽然姜姑娘没有锦云姑娘的眼光,但是她头脑的敏锐,却足以弥补这一点了。
    首先,这些西夏密谍的表现,一定会比他们招收兵员的标准高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密谍都能合格。
    毕竟他们大老远从西夏来到这里,不是为了面试的时候,一轮就被淘汰而来的。
    其次,这些人有可能是孤身一人,他的背景很可能是全家、乃至同乡父老都被金国大军全部弄死了。因为这样就没有人指出他们是假冒的了。
    当然也有可能,他们会三三两两的相互作证,证实他们都是同一个村子,或者是一个家族的人。
    不过这些人的人群规模肯定不会太大,因为他们这些密谍绝不会冒着一个人暴露,就接连被人抓到四五个的风险。
    并且,他们身边的家属一定会很简单,甚至是没有。因为他那对他们将来的秘密活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累赘。
    而且这些密谍的身上,一定不会有太明显的缺点,以至于被招兵的人一票否决。
    等这几点条件拿出来之后,再要从500人中找出那些密谍,就容易得很了。
    毕竟这500人中间,水平明显高于同伴的也就一两百人而已。而且这些人中间,还不乏部分居住在高邮城中的人,同时还有二三十个人相互都认识或者是熟人的情况。
    所以这些密谍自以为隐藏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却像海水中的礁石一样,早已经浮现在姜姑娘的视线中。
    所以等沈墨这次回来后,他拿着那份密谍名单,在和姜姑娘两者相互对照之下,那些密谍立刻就被一网打尽了。
    而在另一方面,临安临渊阁的西夏密谍也是一样。
    那些打入沈墨的临渊阁,试图混入谍报系统的密谍,也被沈墨和姜姑娘一个不差的抓了出来。
    当然,在这其中如果要是有锦云姑娘的帮忙,会更容易的多。但是沈墨却并没有对锦云提出这个要求。
    因为在锦云答应进入沈墨这个阵营之初,他就答应过锦云姑娘、一生都不用跟西夏为敌。所以沈墨这次并没有要求她参与。
    事实证明,项嫦儿的名单没有问题,抓捕密谍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
    ……
    元灵儿一度以为,自己这次算是完了。
    她在老人家的命令之下辗转来到大宋临安,在顺利的打入了临渊阁之后,她凭借着聪明伶俐,成功的成为了一位当红姑娘的丫鬟。
    可是,就在元灵儿以为自己顺利的潜伏下来的时候,却有一天在外出给姑娘买东西的时候,被人在后颈上重重的一击,把她给弄晕了过去。
    之后当她再次醒来的时候,元灵儿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在一处阴暗潮湿的地牢当中。
    这种情况下,绝无生理,她一定是已经暴露了!
    当元灵儿姑娘回忆起自己被抓的那个瞬间的时候,她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