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0页
    他虽任少傅之职,然太子过分孱弱无法教习,少傅便成了兼任的空衔,除此外,他自十年前便入了内阁,于朝堂之上也算是颇有资历威望之人了。
    而此番皇上命他前来密州,还有着另外一重考量——
    犹记得当年大庆初立,朝中渐以立储之争而暗中分为了两派。
    彼时他位居礼部侍郎之位,也未曾独善其身,他所拥簇之人乃是当今皇帝,彼时的皇长子——
    为此,他曾在朝堂之上与都察院御史弹劾过燕王行军过失与御下不严纵容下属横行之过,燕王因此曾被先皇责罚禁足。
    他自认并非结党之辈,当初天下初定,他认为大庆需要的是一名仁君来安抚天下人之心,稳固朝局,而不是一个喜好征战,会给大庆四面树敌的皇帝。
    后来果真如他所愿。
    燕王离京远赴密州后,他却仍有些不安心,恐这位王爷野心不死,为固大庆江山,遂为新皇献上诸多制衡之法,并随夏廷贞一同清算燕王留在京师与各处的耳目党羽——
    从前他一直认为是为政事江山而谋,立场见地不同,自己并没有错。
    可现下……
    唐太傅心中不知是何想法,一双微微下耷的眼睛依旧在看着面前早已不再年轻的这位王爷。
    当年种种,他的立场,他所行之事,燕王自是一清二楚。
    而既有着这般过节在,皇上选择任命他为钦差,自然不必担心他会被燕王策反倒戈。
    此行局势分明,若无法将燕王带回京师发落,那他便断无可能活着回去。
    当下,实是你死我活之境。
    他未说半字多余之话,甚至未曾行礼,只面色冷然地自随行官兵手中接过匣子圣旨,捧于手中:“逆臣燕王听旨——”
    逆臣……
    这顶帽子压下来,叫堂中王府仆从皆是神色大变。
    燕王却未见异色,却也不曾下跪,只拱手道:“臣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谢定辰勾结宁阳吴氏与反贼许启唯,图谋造反!经查,罪证确凿,实令朕寒心!今收回其爵位与兵符,抄没家产,命钦差唐昌裕将其与密州燕王府一脉,押至京师,以候审讯发落,钦此——”
    堂外雨声滚滚,寒气袭身。
    “圣旨在此,奉命行事,还望王爷能配合本官回京听审。”
    唐昌裕见燕王未有领旨之意,遂又不动声色道:“许吴两家谋逆,已是铁证如山,又因太后被带离京师,陛下方才疑心此谋逆之事与王爷有关。若此中另有内情,王爷可于入京后面见圣上亲自说明——”
    话至此处,微微一顿,道:“若王爷可拿出证据自证,本官也愿替王爷出面作证——沿途而来,密州情形,本官亦是看在眼中的。”
    密州守备并无异样,临城之间来去自如,不见丝毫备战之势……
    对此,他也有些疑惑。
    又因心底深处残存的那一丝难以言说的对旧事之悔,唐昌裕此时心底的想法也并非只有一面。
    将燕王押回京师,关乎天下安危,是他必行之事。
    但若对方当真无谋逆之实,他也会竭力相保。
    听着这句话,燕王微微笑了笑。
    他不知唐少傅此言是在给他“指明路”,还是诓他入京请罪。
    但无论如何,都不重要了。
    他的路要怎么走,命要怎么用,只在他自己手中。
    “这旨,本王接不得,还望唐少傅见谅。”燕王直言拒绝,语气却依旧平静。
    唐昌裕面色微沉,直直地看着他:“王爷这是做贼心虚,不打自招吗?”
    “是不是贼,此行回京皆是亡命之路,唐少傅当是知晓。”
    审问,自证——
    皆是不切实际。
    等着他的,只是死在前往京师的途中这一条路。
    “……”唐昌裕攥紧了手中圣旨:“事情查实之前,本官自会护王爷周全!”
    “多谢少傅好意,但不必了。”燕王:“来人,将唐少傅等人请下去歇息,好生招待。”
    此声刚落,便有一阵整齐脚步声起,一行身披盔甲的士兵快步入得堂中,厅外亦被围起。
    “大人……!”唐昌裕身侧的两名随从道大惊失色,立时拔刀护在其左右。
    唐昌裕的脸色也全然变了,语气怒不可遏:“王爷果真是要公然造反了吗?!”
    “不,本王只是想拿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唐昌裕神情怒沉:“果然是狼子野心!看来本官当年的担忧并非是错怪了你!”
    “若少傅如此想,便可稍轻心中惭愧,亦无不可。”燕王道:“然少傅本也不必愧责的。”
    “你……”唐昌裕似被人戳破心事,面色羞恼交加:“你真当杀了本官便可高枕无忧吗!若本官今夜未曾离开燕王府,与本官同行者便会凭圣谕调宜城与乌达等处兵马围剿密州!你驻守密州十余年,难道非要顽固到底,致使密州血流成河,再给异族可乘之机吗?”
    “呸!你们这些所谓大臣的嘴脸当真虚伪至极!”燕王身侧的副将骂道:“一边想要我们王爷的性命,一边竟还要拿所谓大义来压着我们王爷顾全密州,提防异族,便是为朝廷所杀亦还要为朝廷思虑?简直是恶心他娘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大庆有这么一个昏君,又有你们这群伪善无能自私自利之辈在,难怪会落得今时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