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与谢安面面相觑,“文子兄不简单啊,开口就想知道我的想法。安石,你说说,我如今的想法是什么?”
谢安避之不及,“元子兄,你知道我跟你政见不同。”
郗超搭话,“殊途同归。政见不同,可总是为了朝廷,安石何必谦虚。”
“是嘛,安石,我这班子还不得你来接,谁不知道,你谢家如今是才人辈出啊,别的不说,你那几个侄儿,个个都是当世英豪,后辈尚且如此,你这前辈可不能退缩啊。”
苻坚一句简单的疑问被他们桓谢二人搞成家门之争,也是少见。
苻坚咳咳一声,桓温立马笑道,“文子兄,你嘛,就守着你的武昌,安然无忧的过吧,这朝廷的事,还得圣上说了算。北伐嘛,也是圣上金口玉言,我说了可不算。”他摆摆手,轻轻摇摇头,“老了,不比当年了。”
“丞相当年三次北伐,可真给圣上长脸,世人都说司马家苟且偷安,若不是桓家撑着,那北方的强敌早就吞并建康了。”
“哈哈,文子兄这般想?”
苻坚定定道,“丞相之功前无古人,圣上该听你的,不应该撤回北伐之师。”
“文子兄以为是圣上撤回了北伐之师?”
“难道不是?”
桓温沉吟了一会儿,像是想什么似的,道,“是我下令撤回来的,北伐不成,时机已过,再想北上怕是难喽。”
苻坚疑道,“丞相何以认为,时机已过?如今北方未统一,丞相率师北伐正是好时机。”
“北方看似混乱,实则统一。”桓温微微叹气。
萱城插话道,“北方四国林立,何来统一。”
谢安目光望向前方,“苻氏一统北国是迟早之事,哪还有什么四国?燕国早已灭亡,仇池,凉国,代国如蚂蚁之渺小,北方进入了一统时期,北伐谈何容易,丞相思虑极深,我等自愧不如。”
萱城想想,谢安和桓温虽然在朝堂上政见有所争议,但都是为了司马氏,大的方针总是一致的,苻坚想从桓温这里问出点什么,看来是枉然。
“我倒不这么认为。”萱城有意无意的摇摇头,“丞相和安石兄替朝廷着想,朝廷却不这么为你们着想,北伐不成便撤,等到那苻氏大军南下的时候,你们还能撤到那里去?姑孰还是武昌?朝廷现在的实力可不比的当年王敦的实力。但其实,苻氏的实力并没有达到强盛,丞相大可放心北上,燕国虽灭,可慕容一族却未灭,何况,拓跋、仇池、张天锡三国制衡苻氏,丞相大可不比忧心。”
“哦,公孙老弟这话倒有些道理。”却是一旁的郗超出声了。
桓温瞥了他一眼,郗超微微低头。
谢安笑道,“在理,在理,离兄弟这话在理。”
“安石当真这般认为?”桓温皱眉疑道。
苻坚左瞧右看这两位,双手抱臂而立,似乎在等待。
“哈哈,还不是元子兄一句话的事,何必来套我的话。”片刻,谢安用一片笑声回复。
第一百一十三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
五人继续前行,园子里花开争艳,绿草茵茵,时不时的几只小鸟飞来飞去,灵动的很。萱城想,这里比起谢安的东山桃花源虽有些俗气,但也不失为一个别致之地,怪不得郗超喜欢来这里做入幕之宾。
苻坚和萱城鼓励桓温北伐,谢安一笑置之,桓温却迟迟不答。
几人坐在水榭边上赏花,桓温突然问道,“公孙兄是武昌人氏?”
苻坚摇头,“非也。”
桓温疑,“祖上迁到武昌?”
“不,父亲因朝廷任命到武昌。”
“哦。”桓温转头问谢安,“是文康的调令?”
谢安点头,“是,咸康四年的调令。”
桓温低语喃喃,“我怎么不知晓了,这文康做事果然是瞒着我的,呵呵。”
谢安陪着他干笑几声,“那时文康一手握着大权,元子兄想插手也插不进去啊,算了,都是过去的事了。”
桓温又看看苻坚和萱城二人,最后轻声笑笑,“好,那改日我亲自去武昌拜见令尊。”
萱城心里忐忑不安的,桓温作为晋朝大丞相大司马,他能不知道当今武昌的守将,还是说当真是当年庾亮的安排,如今他自己确实不知道武昌的人事安排,可他转念想想似乎说不过去,桓温接手庾亮不是一日两日了,朝廷对各大郡的安排他能不知晓。
还是说桓温此刻是故作不知。
萱城有些担心。
他用胳膊碰了碰苻坚,又用眼神示意他。
苻坚依旧平静如水。
谢安亦是一副风淡云轻的模样。
苻坚回应桓温的是一个平静的笑容,“好啊,待我告知家父,他老人家定是欣慰不已。”
桓温叹气,“看来我真得出去走动走动,如今这各州各郡呀,都与我疏远起来了,这样下去再要北伐谈何容易。”
“丞相当真还记得这北伐之事。”
“此生不灭北方强奴,誓不还朝,侵我**者,必定受到惩戒。”桓温的志向一直是把北方诸国灭尽,还司马氏的正统地位。
可惜,萱城在心里苦笑。
没机会了。
萱城瞥见苻坚的脸色变了,似乎在忧心什么似的,又像是在思虑什么。
桓温的北伐与苻坚的南征一样,都是出于一种非伐非征不可的地步,苻坚说,桓温是他此生最好的对手,桓温亦说,苻坚是他此生最强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