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道:“在臣女看来,享乐本身并没有错, 关键在于这个度和方向。”
“好比这树木虽然长在了大路之上,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阻碍通行,但如若善加引导归束,说不定会变成路途上漂亮的风景也说不定。”
她这话说得模棱两可,但赵璋却仍耐心且面色和善地望着她,沈妙妙心中有了些底, 看来赵璋是真的重视这个问题。
也难怪,单就沈妙妙来看,官宦富贵人家也就算了,就是这京城里普通百姓人家,似乎也乐于参与这风气之中,作为皇帝的赵璋有些深远的忧虑也属实应当。
于是,她不再卖关子,也不麻烦皇帝再来询问,主动道:“不知陛下愿不愿意听一听玉昭对于风尚一词的理解?”
赵璋挑了挑眉,沈妙妙便道:
“京城里的夫人娘子们,不管是谁,她们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点,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但一旦她们互相交往,聚在一起,很自然地就会变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时不时就要聚上一聚的群体会相应地产生一种集体心理。而正是这种心理,使得她们的感情和思想行为变得同自己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又很大的不同。风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她的理论知识显然对于古人来说,有些难懂,于是她笑着道:“我举个例子,就比如父亲带兵打仗,那些为国家奔赴沙场的士兵,他在从军前,可能是卖肉的屠夫,可能是种田的农民,也可能是卖货的挑郎,无论他们身份如何,一旦受过训练,站在百万雄师之间,心中自然而然也都崇尚着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英雄。”
她说着,眼波一抬,望向杜衍:“又比如杜大人这样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诗词歌赋、往圣绝学皆在胸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待问题自然也站在自己的角度,但一旦入朝为官,想必也都是怀揣着一颗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之心的。”
“单独的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这个群体所形成的风尚,自然而然也就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哪怕他不完全接受,或者另有所见,但大势所趋下,也避无可避地要受到影响。”
她这一段话,说得云里雾里好似冠冕堂皇,却让在场另外三个男人,包括沈成远在内都陷入了沉思。
赵璋道:“沈家娘子这话有些道理,但这风尚一词,难道也能用在妇人身上吗?妇人间追求吃穿用度,形成的又是何种风尚?”
就知道,在这封建社会,男子们对女子们的爱美之心是根本不重视的。
她觑了一眼杜衍,见杜侍郎神情严肃,敛眸不语,看着就像是不高兴。
沈妙妙抿嘴露出一个让这书房都亮上两分的笑容:“妇人间的这种风尚自是不能和家国天下相比的,但陛下的问题也正是症结所在,妇人间的风尚可以是简约朴素,也可以是奢美华丽,甚至也可能是另类特异,但究其根本不外乎是为了修饰自我,追求一种美的境界。”
她最后望向赵璋:“对美的定义,因人而异,但风尚却可以使得这种对美的追求,最后变为一种生活的态度。”
前面许多,不外乎最后一句才是根本,沈妙妙先前那些话,也有试探赵璋和杜衍反应的意思,此刻她有了把握,才道:“陛下也希望百姓喜乐,家家富足,这富裕生活不止一代,要延续下去才可以,所以才为了这享乐风气头痛而又无从下手。”
“依玉昭所见,归束治标不治本,劝说远不及主动追求更有成效,如今是奢靡之风盛行,我们只要确立清新淡薄、兼收并蓄甚至是自由多样的流行即可,只要改变这种追求美的风尚,奢华消散,也指日可待。”
一旁的沈成远终于察觉到了不对,脸色一变。
就见赵璋笑眯眯地顺着沈妙妙的话,道:“哦?既然如此,沈家娘子可是已有妙计?”
沈成远伸出手,却来不及阻拦,就见沈妙妙突然重新跪下,俯身对着赵璋一拜,铿锵道:“臣女玉昭,技有一二,如若陛下不弃,愿解陛下之忧,为京城里风清气正略出绵薄之力。”
杜衍瞪大了眼睛,终于为憋在胸口的那口气找到了源头,却只觉更加胸闷。
赵璋哈哈一笑,甚是满意道:“沈家娘子才绝冠京,称得上当世妙人,难得上至宫苑后妃、宗室命妇,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你赞誉有嘉,有勇有谋,妙手仁心皆不输男子。”
皇帝每称赞一个词,沈成远的脸色都白了一分,那边杜衍则干脆将身体转向皇帝的方向,仿佛等他话落便要开口。
赵璋点头:“沈家娘子既有报效之心,朕岂可辜负。”
他说着,根本不等殿上另外两个男人开口,神情一肃,朗声道:“沈氏玉昭听旨,即日起,亲封你为文思院掌使兼提辖官,辖下属文思院、礼物局、绫锦院及铸印局,晋二品,赐紫金鱼袋。”
老神在在的皇帝望着下面目瞪口呆的三人,斟酌了一下,叫了声:“齐天合。”
没有应答。
赵璋皱了下眉,侧头望向身后:“齐天合!”
仿佛生吞了个鸡腿的齐天合激灵一下回神,立即躬身上前:“老奴在。”
“去取我的金牌来,给沈大人配上。”
他说着说着就改口,这沈大人可不是再说沈成远。
突然就被降了旨的沈妙妙满脸震惊,难道她用力过猛了?没想到这位皇帝陛下并不按牌理出牌,原本打着的如意算牌哐当一下被这突然从天而降的官运给砸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