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沉沉叹了口气:这淑妃倒也的确可怜,皇后这性子呦。
您老人家就别头疼了,左右叫他们头疼去。唐细起身,绕去太后身后,亲自给她揉着太阳穴,您该想想高兴的事儿,如今三个孙子连着办喜事,皇家添了人,是不是大喜事?
这自然是大喜事,太后果然乐了。
光添孙媳妇可不行,也得添几个孙儿孙女才是。太后不要她按太阳穴了,拿了她手来,攥在掌心中,怎么样?可有动静?
唐细别开脸去,脸红到了脖子根。
还没有。她声音很小,总归不好意思提的。
太后笑着拍她手面儿:俭之心里有你,你们好好的,迟早得有。你也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顺其自然就好。
又高兴说:你既来了,便迟点走。今儿魏王妃带着两个小皇孙入宫了,这会儿在贵妃那儿呢,一会儿就过来。你这个做婶婶的,可见过他们?
见过自然是见过,她跟太子大婚之日见过,之后齐王大婚,自然又是见过。魏王成亲早一些,所以,虽然他只比太子大两三岁,但长子已经五岁了。老二小一些,才两岁。
唐细不知道魏王有无姬妾,但两个儿子,却都是王妃所出。
正说着魏王一家,他们一家就过来了。今儿不但魏王妃入了后宫,连魏王也来了。宫婢们通报了一声,唐细就见那一家四口出现在了眼前。
王妃牵着老大,魏王抱着小的,画面十分温馨。
远远瞧着他们走近,唐细由远及近细细打量魏王和王妃。许是因为魏王领兵掌军权又常年呆在营中的缘故,身上莫名有种肃冷的气质,尤其那双眸子,特别精锐,让人望而生畏。
而王妃,则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温婉秀雅,知书达理,体贴温柔。
唐细与魏王妃还算熟,齐王大婚前,她们两个曾日日相伴过一段日子。王妃话不多,但行事却谨慎严密,仅仅有条,属于那种一看就是从小就学过很多东西的人。唐细心中对她颇有几分钦佩。
一家四口走得近了,就要请安,太后等不及了,立即朝皇长孙招手:瑞儿,你来,到□□母身边来。招呼了瑞儿,又对魏王道,你把哲儿也给哀家抱抱。
带孩子来,自然就是哄老人家开心的。所以,魏王就把小皇孙给太后送去了。
你们俩也坐,别站着。太后招呼,都是一家人,别那么规矩,热热闹闹的才好呢。
魏王魏王妃都是规矩人,应了声后,这才坐下。
瑞儿很骄傲的说:□□母,父王说瑞儿长大了,过几天,就带瑞儿去骑马射箭。□□母,等瑞儿会骑马能射箭了,就去城郊打野味给你吃。
好好好,瑞儿乖,□□母等着你。细细打量一番,扭头看向魏王,太后道,这孩子真像你小时候,只是没你那么寡言少语。
魏王点头:皇祖母说的是。
听太后这样说,唐细倒是认真打量了魏王。父子倒是像的,只是儿子不比老子严肃。
小皇孙比较调皮,扭头看到唐细后,直歪着身子要往唐细这个婶娘怀里钻。唐细挺喜欢小孩子的,尤其是漂亮的小娃。见哲儿朝她扑,唐细双眼泛光,也想抱一抱。
魏王妃瞧见了,就说:哲儿不过才见太子妃娘娘几回,就喜欢上了。那回从齐王府回去,一觉醒来忽然没瞧见娘娘,还哭鼻子了。
真的吗?唐细很开心。
太后把哲儿递过去给唐细:让你婶娘抱抱。
唐细小心翼翼接过,抱着香香软软的小娃在怀里,高兴极了。哲儿皮肤很白,眼睛又大又水润,天真望着人的时候,十分的无辜。
娘。他忽然开口喊人。
唐细脸红了一下,忙纠正:哲儿少叫了一个字,叫婶娘。
魏王妃解释:才刚刚学会喊娘,见谁都喊。
太后笑着道:太子妃是新妇,脸皮薄,可还没做过娘呢。瞧,被哲儿喊了一声,脸都红了。
恰好这个时候太子也过来了,太后可逮着机会了,又大力催太子说:
你们俩什么时候能生一个小皇孙,哀家就更高兴了。
太子一脸懵逼。
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后,才应下道:孙儿会与太子妃努力。说罢,朝自己妻子走去,顺手从她怀里抱起了哲儿。
瑞儿见太子抱弟弟了,他也要抱,于是跑到了太子身边。魏王冷着脸,训斥瑞儿不懂事。
瑞儿似乎很怕他爹,一被训,就吓得缩着脖子不敢动。
其实别说瑞儿一个小孩子了,便是唐细这样的大人,看到魏王冷脸发火的样子,也得心跟着跳两跳。太子是冷在骨子里的人,但好在看起来谦和,魏王却是冷在面上的人,让人看着就想绕道跑。
太子却无视魏王,直接弯腰也抱起瑞儿。太子虽瞧着俊雅挺秀,但从小习武的人臂力肯定不可能通过长相来判定,一手抱一个,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魏王训瑞儿,太后就训魏王。
你也是,孩子还小,总那么严干什么?你虽然手下带兵,又常年混迹军中,可军中是军中,家里是家里,莫要混为一谈。回了家,该给孩子的关爱,还是要给的。瑞儿也才五岁,你吓唬他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