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页
    高氏还开发了树脂的新用法。农家人平常糊鞋底都用浆糊。一层又一层地糊鞋底十分浪费浆糊。有一回,浆糊不够用了,高氏突发奇想用松树脂糊了个鞋底,发现竟意外得好用。
    松树脂粘合力好,用松树脂糊的鞋底不开胶,穿久了,鞋底不仅依旧平整,还十分耐磨。而且用松树脂糊的鞋底还防水,鞋穿着也十分舒服。
    现在王有银一家全都穿着松脂鞋。高氏藏了个心眼,除了钱氏,松树脂能糊鞋底这事谁都没告诉。
    松树脂除了粘东西,还能烧,这东西要比木头抗烧。
    宝月把松树脂做成了蜡烛的形状,放了个灯芯,就可以当蜡烛用了。
    松树脂虽然能当蜡烛用,但是跟蜡烛比还是差不少。
    松树脂烧得快,而且烧着的味道还有点呛鼻子辣眼睛,不过放在灯笼里拎着走,味道就散了,不会呛鼻子辣眼睛了。松树脂现在唯一的缺点就是烧得太快,几人烧完了五根松树脂蜡烛,天才微亮。
    虽然驴车很慢,但毕竟是提前两个时辰就出发了,王有银三人到县里的时辰比上次提前了不少,也如意地找到了更好的地方。
    王有银三人刚进县城,就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县里没啥新鲜事,县里人也很无聊,见个驴车拉那么高的一车东西,都十分的好奇。
    王有银卖货卖习惯了,跟围观的路人介绍自家的好吃的。有几个性子急的,想在路上就买,被王有银好言好语哄到了菜市场。王有银扯下盖在粉皮上的芦苇帘子,直接开始卖。
    上次买过粉皮的人回家尝过之后,都觉得粉皮的味道不错。食物种类单调,县里人吃得花样也不比村里人多多少,好不容易见了新鲜玩意,味道好价格便宜,大家吃完了还想着买。
    王有银是个记性好的,碰到上次卖过东西的老顾客还会寒暄几句。
    见自己买个东西还能被人记住,买东西的人也挺开心的,买完东西也不走,站在驴车旁边,免费给王有银家的粉皮当“托”。
    现在卖东西还没有后世那么多花里胡哨。不用花钱做营销,也不用费尽心思蹭热点,现在买东西,只要吆喝声大点就有人围着你,吆喝的话要是再顺口些,就有一帮人围着你,吆喝的话要是又顺口又有趣,就会有一大帮人围着你。
    宝日在这边吆喝得起劲,回头客那边推荐得真诚。有这么大的助力,王有银家的买卖想做得不好都难。
    第14章 老黄瓜       虽然这次带到县里的粉……
    虽然这次带到县里的粉皮比上次多了不少,但依旧在中午前就都卖完了。倒是一点没耽搁回家。
    三人这次来县里收获颇丰,而且还有意外惊喜。几人拿来路上解渴用的番茄和黄瓜也卖了出去。
    那个被王有银记住的老顾客热情地帮粉皮做宣传,等货快卖完的时候,王有银为了表示感谢递了根黄瓜给他。老顾客见是个新鲜玩意,也没推让,直接用袖子擦一下就啃了起来。
    冉冉夏日,大家热得闹心,冷不丁闻到这么个清香味,都很好奇。王有银虽然花钱抠搜,但做事还是大方的,见大家都好奇,就把黄瓜掰了几块,分给众人。
    第一次吃这么新奇的玩意,大家都被黄瓜的口感征服了。县里的人大多是本地人,都是从来没见过黄瓜的。不过也有一些外来人口,认识黄瓜。
    “这东西我记得是天竺那边传来的吧,我以前在南边做买卖吃过,咱这边也能种吗?”有个见多识广的人,见一个老农民竟然毫不心疼地把这黄瓜送给别人吃,他猜这黄瓜肯定是农人自己种出来的。
    “是我家地里种出来的,菜种还是惠民局的官爷们帮着找的,我们买菜种回去就种上了,还真就种出来了。这东西水分大,吃了解渴还败火,我夏天爱上火嘴起泡,吃了几根黄瓜,水泡没几天就下去了,比吃药都好使。”
    王有银一听自家这满菜园子的黄瓜竟然还是从天竺来的,骄傲极了,不自觉就吹捧起黄瓜来,就连媳妇嘴起泡这事也被他按在自己身上了,把黄瓜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的。
    除了第一次去镇上和去船营县那次,宝月就没跟自家爹爹一起出门做过买卖,自然不知道自家爹爹现在的嘴皮子已经利索到这种地步了。
    要是让宝月看到自家爹爹这样,肯定特别有熟悉感,这浓浓的传销味实在是太呛了,想忘记都难。
    王有银本就对惠民局的官爷们感恩戴德,要不是舍不得钱,恨不得把官爷们供起来,此时找到机会,更是把惠民局的官爷们大夸特夸,而且夸得真情实感,连带着围观的大家都对惠民局有了不错的印象。
    “您见识广,您再给看看,这玩意是从哪里过来的。”王有银是个自来熟,好不容易碰见个厉害人,赶紧把番茄也拿出来显摆。
    “这东西应该是南洋那边来的。这玩意又酸又甜可够味了,我当时做买卖的时候也吃过,没成想,这番茄也让你种出来了。你这种田有两下子啊。”那人见王有银对自己说话客气,也不吝夸赞了一句。
    众人见这人见多识广,纷纷表示赞叹,这人谦虚地回应着,但开心确是掩不住了,嘴角都快咧到耳根边了。
    大家见王有银的黄瓜和番茄都是新鲜玩意,就有人提出要买。王有银没想过这东西也能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定价,有点犹豫。最后还是王有钱横下心,说一文钱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