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前面站着一个五十出头的和尚,他手上拿着一支毛笔,脚下还放着一些像是颜料、刷子、喷枪之类的上色工具。
和尚极为专注地凝视着照壁上的龙雕,半晌过去,竟是连动都不曾动一下,仿佛本身也成了雕塑一般,与照壁两相映照。
简兰斯见状若有所想,问薛沉:“这是佛教说的入定吗?”
“还没,不过看起来快了。”薛沉道,也有几分意外之色,“老和尚心境不错。”
看来这澜济寺确实地灵人杰,和尚修为颇深。
倒是围观的游人不少站不住,或不明所以的,随便看看就走了,也有大约是常来的香客,见状笑道:“谨慧大师,你这龙眼都琢磨一个月了吧,还没琢磨出来啊?”
旁边有人闻言好奇地问:“大师原来是在为这龙眼苦恼吗?”
那人道:“可不是,这龙雕一个月前就上完色了,就是这龙眼迟迟没画,谨慧大师说什么龙眼即龙神的,非得琢磨了再琢磨,这都一个月了,还没画出来……不是我说,大师这就没必要了吧。”
这人是个话痨,一打开话匣子,又顺势给旁边的人科普了一下这浮雕的情况。
原来澜济寺的影壁因为年岁太久,原来的浮雕腐蚀风化得厉害,前些日子有个富商办成了什么事,来寺里还愿的时候,就专门捐了一大笔钱让重新做一面浮雕。
恰巧,本寺的谨慧法师,即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本地有名的浮雕工匠。
据说谨慧法师出身贫寒,很小就做了浮雕学徒,当时做浮雕的多是寺庙或家里信佛的大户,谨慧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佛法,后来机缘巧合,最终遁入空门。
出家之后,谨慧法师依然保持在浮雕刻画上的创作,或许是修为精进的缘故,之后的作品成就更高,更多了几分禅意,在艺术圈和信佛的人群中都非常受追捧。
于是新浮雕的工作,自然就由谨慧法师亲自主持了。
这影壁就在山门入门处,谨慧法师对此极为重视,整幅浮雕从设计、选材到雕刻、上色全部由他一手包办。
而这幅双龙戏珠图便是由谨慧法师亲自选定设计的,佛门有八大龙王,更有许多与龙相关的典故,许多寺庙的照壁都是用的龙雕,这倒也寻常。
问题就在于澜济寺的浮雕已经制作了好些时日,上色的工作也在一个月前就完工,按说早该正常验收使用了,但偏这龙的眼睛迟迟不点,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相熟的香客跟寺内打听,原来是谨慧法师认为龙眼乃龙的精魂所在,眼睛画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整幅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需要慎之又慎,为此他参考了许多资料画册,却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方案,才迟迟不肯上色,僵持至今。
听了这段缘由,游客中有人对谨慧法师的态度表示佩服,也有人很不以为然:“不就是眼睛吗?能有多难画啊,别的庙里也有许多画龙的,我看不就都挺好。”
“可不是么,为了一个眼睛浪费一个月太不值得了。”
“这浮雕已经做得很好了,眼睛能差到哪去,我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大师还想把龙画活了不成?”
有人闻言调侃,“别说,大师不会是听了画龙点睛的故事,被那故事忽悠了吧?”
画龙点睛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张僧繇的故事,传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有人问他,他说:“画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觉得很荒唐,张僧繇就给其中两条龙画上了眼睛,过了一会,雷电打破墙壁,那两条龙便乘云飞去了天上,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都还在。
这个故事在华夏流传甚广,张僧繇的画技之精湛由此可见。
此时提起这个,不免有几分揶揄的意思。
谨慧法师的艺术成就固然非凡,但如此执着于这小小的龙眼,在旁人看来,多少有几分想要自比古时名家的意味。
谨慧法师不愧是高僧,围观人群窃窃讨论,他依然不动如山,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他们懂个屁,我支持老和尚。”薛沉转头跟简兰斯吐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听过吗?龙的眼睛就是很重要,眼睛画好了也许不会活过来,但眼睛画不好一定会死。”
简兰斯疑惑:“会死?”
薛沉认真脸:“会被我喷死。”
简兰斯:“……”
这时一个年轻和尚打头,领着一个四十上下的男人过来。
那男人穿着质感上佳的西装,手上还戴着一串佛珠,他不像其他香客那么拘谨,上来直接走到谨慧法师身前,爽朗笑道:“谨慧大师,这龙你还没画好吗?”
被那人挡住,谨慧法师总算有所动作,双手合十对着他宣了声佛号:“周施主,又见面了。”
“大师就是太讲究了,所谓心诚则灵,其实心意到了就行。”男人语带揶揄,抬头看了浮雕一眼,又道,“我预订的法会还有几天就举行了,法会前这浮雕能完成吧?”
原来这男人正是捐款重修影壁浮雕的富商,名叫周绘江,周绘江还在澜济寺预订了一场祈福法会,便希望这新浮雕能在法会前完工。
谨慧法师脸上露出为难之色,踌躇半晌,终是深深叹了口气:“老衲尽量。”
这浮雕确实已经拖了许多时日,如今周绘江亲自催促,谨慧实在不好继续拖延,只能先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