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天啊!思嘉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旁边几个办公室的,凡是人在办公室的都出来看热闹了。
实在是北京大学太有名气!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同文馆!可以说是开大学之先河!而他最开始的时候是沿袭了太学那一套,太学又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教育,底蕴深厚!
上承太学,下启大学,正是北京大学!
虽然国内常以清华北大并举,说谁是第一也有一大帮人不服,甚至因为清华理科名气更大一些,在理科更有倾向性的年代里清华好像更厉害一些。但事实就是,除开清华北大的各自支持者,路人们非要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选一个,通常还是对北京大学更有好感。
历史底蕴就是有这样的能力。
对于首都人来说,更明白北京大学的分量!
即使十年没有高考了,大学什么的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的点。可是一旦恢复高考,关于这所大学的记忆就全部回来了——年纪大一些的人,谁不记得这些名校曾经的辉煌?想当年全中国的学生都想来读清华北大呢!
毛思嘉当初想的是读北京外语学院,这所学校也十分出色,坐落于学院路西侧的一条大街上,是北京名气很大的学院之一(后来很多学校迁了出去,但北京外语学院没有迁出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所外语学院,正对她的胃口呢!
但最后毛思嘉改变了想法,只想考的更好,冲击冲击北京大学。
一方面是北京大学对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话说谁小时候没纠结过将来读清华还是读北大呢?这可真是‘儿梦清’‘儿梦北’了。现在有机会进入这所古老的最高学府,很容易让人产生试试看的想法。
另一方面,也是从实际考虑的结果。
她一开始觉得北外足够好,且对她胃口,但后来一想,北京大学也有可以学习外语的系。难道会因为他是一所综合大学,所以在师资等方面弱于北外吗?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她是为了将来能有体制内资源,顺顺利利做上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这才读大学的。那么事情就清楚了,是读北京大学更有选择权,还是读北外更有选择权?这里对北外没有任何不敬,而是现实就是这样。
对于日后接手这一批大学生的单位来说,其实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这些学校的弯弯绕绕,他们很多时候也是凭名气选人的!一个单位也会觉得吸纳了清北的学生有面子,别的学校就算再好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学生那里面对的选择,在用人单位那里也一样存在。
能够清华北大,那为什么要选别的学校呢?大概就是这样。
再者说了,有一个现实是不得不认的——将来几十年,各种资源、人脉的流动很多都会在校友之间传递。凭良心说,那肯定是北大在这方面更有优势。
毛思嘉只是想搞文学翻译,到时候各个重要的单位都有校友...她倒不是想以权谋私,但能让自己的理想少一些阻碍,她当然也不会非要去走更困难的路。
“这可是北京大学,放以前那是什么人才能读的?我早就看出毛思嘉不一般了,她这人是真不一般!以后前途不用说!”其他人不见得看清了‘高考恢复’的意义,但他们对北京大学却是有着盲目的信任的。
过了一会儿,还有领导过来和毛思嘉说话,勉励了好几句...普通人看不清楚形势,他们这些当领导的却是更敏锐一些。这恢复高考可是一大堆政策里提的很早的,又执行的这样坚决...未来前途差不了!
他们不至于因此就大动干戈,但勉励年轻人几句,结个善缘却是不会犹豫的。
毛思嘉强忍着心里的喜悦,中间看了通知书好几次!好不容易等到下班了,先去孙继东单位——如果没有带团的话,毛思嘉这边下班一般比孙继东那儿早。
先和孙继东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两人又去告诉两边大人。不过孙继东这边还没有消息——这不奇怪,每所学校发出通知的时间不一样,而到每个人手上就更别说了,总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信件抵达的时间。
大约又过了两天,孙继东才在他们单位收到了通知书——民族学院录取了他,专业则是民族关系那一类。
这当然不是孙继东最想学的,但他不像毛思嘉那样有把握,根本没选学什么,都是随便分配的。
民族学院也是此时北京数得着的好学校!大家纷纷祝贺孙继东。
准确的说是祝贺他们小夫妻俩,这可是夫妻双双上大学呢!也不算多见了——虽然如今在耽误了十年之后还有父子一起上大学的,那个才是真正稀奇。
“思嘉和继东这就要去上大学了吗?”亲戚朋友有不少都来‘看新鲜’,言谈之间非常好奇。
帮着招呼亲朋的孙胜男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还没有呢,听说明天要一起去体检,体检不合格的是不能要的。”
第二天毛思嘉和孙继东就去参加体检了,这个时候体检与毛思嘉高三时经历的体检相比,既可以说是更松些,也可以说更严格一些。
松在检查项目不多,如果不是排队的话,很容易就能做完。严格则在于一些日后无关紧要的项目,这个时候变得非常严格。这种严格倒也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确实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