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华夏堪称基建狂魔。
2005年2017年,华夏高速公路新增7万多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2.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铁路里程12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二。
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建筑之最,例如最高的桥,最长的桥,最长的隧道等等,都在华夏。
全球十大最长跨海大桥,华夏就有五座大桥上榜,港珠澳大桥以55km的长度排名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日本濑户大桥长出将近20km。
北盘江大桥,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最高的桥。
全世界为止瞩目的基建狂魔的属性却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天赋基因。
华夏有两条世界级的5000公里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然而华夏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开始,就把这两大水系用人工河流连接到了一起。今天从bj到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8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而美国在19世纪建造的伊利运河是世界第二长,全长584公里,只有京杭大运河的三分之一。世界其他运河,没有一条超过200公里。
苏伊士运河世界第三,才190公里。另外国人熟知的巴拿马运河,只有82公里左右。
万里长城,在英语里面独享“Great?Wall”一词,除了长城,其他的wall都不great。
除了万里长城,世界第二长的城墙是哪个?相信没几个人知道。
除了上面两个21世纪的人类仍然很难建造的超级工程以外,还有世界古代水利史上唯一留存到现在,也是现存最古老,把四川打造成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达到数百万亩。
都江堰修建于2000多年前,同时期的世界,只有小型灌溉系统,没有这样宏大的水利工程。
这样一辈传一辈的基因属性也影响到了雅尼克,导致他玩帝国时代这种策略游戏的时候老喜欢造城墙,玩文明5的时候强迫症似的把每两个城市都用铁路连起来,恨不得每个格子里都有铁路。
而现在掌握了一个帝国的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整个德意志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工地。
雅尼克下令柏林及各大城市的主干道要修成双向八车道,加上有轨电车道、公交车专用道、非机动车车道、人行道、扩充备用道、绿化道,路面的宽度整整达到了70米。要知道这时的汽车产量远不如后世,就算是现有的大约四车道宽度的路面也显得很空旷。
可雅尼克知道不超二十年,德国就真的能实现人人都能开得起车的宏愿,现在不扩建的话到时候绝对会拥堵不堪。
最重要的是扩建是需要拆除无数栋房屋的。以目前德国人民糟糕的生活条件,很多人会为了几袋面粉或是别的生活用品而服从政府安排的迁居。
再过几十年想拆迁?到时候就得市政府进行多次听证,涉及环境、交通、教育、民居、商业、市政服务、税收等等,多次向社区民众听取意见,协商更改,讨价还价,繁琐无比。
当然,现在也有那些顽固不化、油米不进的“钉子户”,直接以妨害公务罪名扔进了监狱。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德国皇帝与磨坊主”的故事。这故事在中文世界流传颇广,演绎出各种版本,比较常见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十八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这一故事最早的中文版本,是杨昌济先生写于1914年的日记,后来经引用、传播,越传越广,最后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了西方法制史上的一个范例。很多人讲这个故事,是想强调西方社会源远流长的司法独立与产权保护的传统。
穿越之前雅尼克也以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直到他向皇室总管打听之后才发现“德国皇帝与磨坊主”其实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在德国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皇帝因为强拆磨坊而被人告上法庭的事情。
故事的原型应该是18世纪末出现的一则关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传说:
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无忧宫,但行宫外面有一个风力磨坊,嘎吱嘎吱的风车响声影响了国王的休息,所以腓特烈二世命人将磨坊买下来,却遭到磨坊主拒绝,腓特烈二世便威胁磨坊主:“你知道我能够动用国王的权力征用这座磨坊,一文钱都不用出。”磨坊主说:“陛下权高势重,但柏林尚有上诉法院在。”腓特烈二世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大度地放过了磨坊主,不再坚持征用他的磨坊。
请注意,这也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这个传说也透露了一条信息:普鲁士国王是有权无偿征用磨坊的,只不过腓特烈二世很大度,没有这么做而已;而且,这里也没有磨坊主状告国王的情节。想用这个传说论证西方悠久的司法独立与产权保护传统,恐怕有些勉强。
杨昌济先生在讲述这个以讹传讹的异邦故事时,还煞有介事的感慨说。“西人之尊重法则不屈于权势有若此者,乃东洋人之所未梦见也。”
如果这位杨先生对华夏历史深有研究,就会发现华夏宋代也有过类似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北宋开封城内的皇城,前身为节度使的治所,比较狭窄,所以皇帝一直想将皇城扩建得更宽阔一些。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十七日,皇城内楚王宫失火,让宋太宗下了决心“欲广宫城”,还让人测绘了图纸。按照图纸规划,需要拆迁不少平民的住宅,主持工程的官员去找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征询意见,结果“居民多不欲徙”,宋太宗不敢强拆,只好作罢。
第二个故事:宋哲宗绍圣年间,向太后的娘家向氏想在自家祖坟附近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献给向氏,并下令“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被拆迁的人家不服,到开封府起诉蔡京。开封府法官范正平作出判决:“所拓皆民业,不可夺。”换成现在的说法,即申明居民的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不可侵夺。不过,被拆迁户对范正平的判决还是觉得不满意,“又挝鼓上诉”,告到登闻鼓院。最后,登闻鼓院惩罚了侵犯平民财产权的蔡京,“京坐罚金二十斤”。
第一个故事记录在《宋会要辑稿》和《宋史·地理志》,第二个故事记录在《宋史·范正平传》里,可比杨先生那子虚乌有的故事考究的多。
不管怎么说,上千公里的高速公路、铁路在不断地修建着,同时也拉动着国家内需,创造出了无数的就业机会。除了交通建设之外,雅尼克也没有忽略社会、体育、文艺场馆和水利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设施。
而施佩尔的建筑梦想也终于得到了实现。他亲自设计的纽伦堡运动场、柏林机场、汉堡火车站已经得到了批准,开始动工。
不过他似乎有点兴奋过头了,竟然提议要在柏林中央建出一座超过苏维埃宫殿的大楼,大楼顶上再立个腓特烈大帝的雕像。整栋大楼计划高591米,一共有200层。(说到苏维埃宫殿,去年苏联方面就动工开始建造苏维埃宫殿,推平了救世主大教堂,开始打地基)
雅尼克有些哭笑不得的否决了这项计划,他可还没膨胀到犯糊涂的地步呢。
这样一个巨大的工地里无数的资金来回滚动着,将德意志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