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拥挤,四人下马由靖平红缨牵马,排在城外等候。颖坤看七郎抿着唇一脸沉肃,似乎有些忐忑紧张,叮嘱他道:“七哥,娘亲现在卧病在床,回家后你可都得顺着她,别惹她生气。”
七郎回过头来笑道:“当然,这点分寸我还是有的,你还当你哥哥是二十来岁不懂事吗?”
她也笑了:“那是,七哥现在是威风凛凛的将军,麾下万人,比以前稳重多了。如果……”
如果六哥还在,娘亲恐怕都分不出来你俩谁是谁。她本想这样开玩笑,却没有说出口。有些人有些事他们很少提,比如六哥,比如六嫂,就如同宇文徕之于她。不提不是因为忘却了不在意,而恰恰是因为太过在意,无法忘却。
七郎当然知道她的想法,宽慰道:“我这里你不用担心,倒是你身份有些尴尬,只怕要受风言风语烦扰。”
离开洛阳时,她是远嫁鲜卑的宁成公主,嫁去不过半年,夫婿亡故,她私自潜逃回国。雄州军营里都是兵卒糙汉,不会有人在意这些,最多私下提两句也就罢了;但是回到洛阳,难免有人置喙,为结姻而封的异姓公主,现在姻亲早就泡了汤,如何了结?
“这事也由不得我做主,陛下和太后自会定夺,顺其自然吧。”
回到家中,颖坤松了口气。迎接他们的是四位嫂嫂,吟芳并不在其中。她暗暗觑着七郎反应,他似乎有些失望,但忐忑紧张的情绪也随之消弭。
多年未见,年长的大嫂已和大哥一样两鬓斑白;分离前四嫂五嫂还是妙龄少妇,青春明丽,如今韶华渐逝人到中年;她们眼中的小叔小姑想必变化更大,昔日青葱年少,而今风尘满面。
与嫂嫂们见过礼,二人不及休息整饬,风尘仆仆地赶往后院去见母亲。路上颖坤趁人不注意,悄悄问五嫂:“六嫂呢,怎么没见她?”
五嫂还如以前一般心直口快:“她去白巧庙里为婆婆和贵妃祈福,要连诵九九八十一天经,过年才会回来。”
贵妃两个字在她印象中还等同于越王兆年的母亲白贵妃,错愕之后才反应过来,现在的贵妃是吟芳的妹妹杜茉香。
燕王十七岁登基,一年后大婚,立原定为燕王妃的苏氏女为皇后。茉香原是燕王孺人,初封昭媛,后因得宠而册为贵妃。苏皇后生皇子预时难产染病,产后半年崩逝,之后中宫正位一直虚悬,杜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后宫之主。燕王本应有四名孺人,因为婚事久久未决,其二退亲另觅良人,留下茉香和另一名周氏女,分别晋位贵妃和贤妃。退亲的那两家自然悔不当初,否则现在也是皇亲国戚、鸡犬升天了。
这些都是从家书中零星获知,因为三姐贵为太后,因为杜贵妃是吟芳的妹妹,宫里的事也时常提到。当她想起这些时,太后、茉香、仅有过数面之缘的苏皇后、周贤妃,甚至她从未见过、只听大嫂在信中言语描述的皇子预,他们的面容都一一浮现在她脑海。
但是这些人围绕的中心,最重要的那个人,今上皇帝陛下,他的脸却是一片空白。
那个曾被她连名带姓无礼地吆喝叫唤、如今天下人避其讳的名字,它所对应的,还是那个十四五岁、顽劣青稚的少年。就如此刻她被嫂嫂家人簇拥着,经过通往祠堂的月门,家中一草一木都与十年前并无二致,门洞后、树丛下似乎还可见少年少女鬼祟张望探头探脑的身影;恍惚觉得她只要一回头,还能看到他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身后,神情傲慢又欠揍。
少年已老,往事不再。
☆、第一章 忆王孙3
杨夫人花甲之年遭逢惨祸,夫死子亡一夜白头。颖坤出嫁离开洛阳时,记得母亲已经满头白发老态龙钟,但时隔八年再见,才发现自己印象中的母亲尚算年轻。这些年只听家书报喜不报忧,杨夫人总说她身体健朗儿媳孝顺事事遂意,真的见了面才知道儿女不在身边的这些年,母亲老得有多快。
她自小和爹爹兄长感情好,母女并不如别人家那么贴心亲密,但是一进门看到母亲颤巍巍地硬撑起身从床榻上探头来张望,她的眼泪瞬时涌出眼眶,扑过去跪在床前:“娘,不孝儿回来了。”
七郎与她一道跪在母亲面前,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分离多年年老体衰的母亲却也忍耐不住。杨夫人一手抱着一个,又悲又喜,老泪纵横:“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旁边嫂嫂们也跟着伤怀落泪。大娘道:“婆婆日夜思念,总算把你们盼回来了,以后可就留在洛阳不走了吧?”
颖坤道:“日后自当陪在母亲身前左右,晨昏定省侍奉汤药,娘亲病不好我就不走。”
杨夫人道:“看到你们俩我这病就好了一大半。听你大哥说你在雄州也领了校尉职衔,如果军中有需要,当以国事为重。”
颖坤道:“我官职低微,无足轻重。倒是七哥,现在是霸州团练副使、宁远将军,探视母亲之后,恐怕还得回去就职。”
七郎道:“大哥已经为国常驻雄州,如今边境安宁多年无事,这孝敬侍奉母亲的责任,自然该由你我代他履行。”
杨夫人喜笑颜开。五娘道:“婆婆就等着你们这句话呢!都留在洛阳,阖家团圆,谁也不许走了!七郎要是能再为婆婆添个乖孙,她剩下那一小半的病根儿马上也好了!”
家中没有男孙是全家人的心头憾事,大郎年已半百,这传宗接代的事儿只能指望正值壮年的七郎。五娘脾气直率不拐弯,以为过了这么久旧事也该揭过去了,直接就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