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3页
    赵达流着泪,心里存着卑微的梦想,两手指在键盘上嗒嗒敲击:
    【大神,对不起。】
    【我很羞愧,很想切腹自尽,我居然动摇过、我居然怀疑过您。】
    【我有罪。我深深忏悔。】
    【大神,我去战斗了!等我凯旋!】
    第32章 风华[10]
    五十天前,德国巴伐利亚市,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系教授办公室。
    从事量子光学研究,在激光领域作出莫大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在午休时期接到一通来自《自然》审稿编辑的催稿电话,不由皱眉,敷衍两句保证会看最新邮件就迫不及待的挂断电话。
    然后拿出最新一期物理快报继续看。
    大概十分钟后便将物理快报阅读完毕,亨施叹气,最近实在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新成果。
    处于无所事事状态中的亨施偶然瞥见面前的电脑邮箱不停闪烁,不断提示他有新的邮件信息需要查看——事实上他每个星期都会定期查看邮件,而距离下次查收邮件还有两天。
    那么,两天后再说吧!
    本想继续无视邮件提示的亨施教授,想起《自然》的审稿编辑连续三天定时打电话催促他赶快查收审阅稿件,但是一直被他含糊混过去的事。
    他从前也被《自然》的审稿编辑催过,不过很少见审稿编辑急成这样,三天不停歇的狂催!
    当下又对邮箱里的论文升起好奇心,反正现在刚好有时间,那就看一看。
    如果实在没意思,直接打回去就行。
    亨施如是想着,打开了邮件箱,一见论文竟和艾瓦级超短激光脉冲的研究方向有关,眉头不由皱得更紧,因审稿编辑的狂催而升起的好奇和热情瞬间浇灭大半。
    剩下还有一半是因为他看到通讯作者和二作作者都是张群芳。
    他曾和张群芳有过交流,也曾读过他的论文,深感其学识渊博、与其科研成果的奥妙无穷。
    至于一作……
    “sheng ming an?”
    不认识。完全不认识。
    他是张的学生?
    亨施耐着性子开始看这篇论文,然而他已经在心里自动替这篇文章盖上pass的红色印章。
    原因无他,正是根据全球激光装置研究进程的形势判断,艾瓦级超短激光装置目前根本没人能制造出来!
    哪怕只是一个全新方案!哪怕只是一个激光装置的建模!
    全球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攻破1pw超短激光装置,即使科技强大如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最新方案也只是展望未来十五年内完成200pw激光装置。
    而这篇论文方案的激光脉冲是多少?
    1000pw!
    等于说全球各国还处于骑自行车、准备制造汽车的阶段,已经有人造出最先进的战斗飞机!
    不是很可笑吗?
    难道不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吗?
    虽然物理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它更需要严谨的论证。
    sheng ming an?
    希望他的论文不会像民科学者那样充满天方夜谭一样的想法,但愿张看学生的目光就像他面对物理时那样周密谨慎。
    希望错误别太多。
    而且他很忙。
    不仅要带慕尼黑大学的学生,还得主持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量子光学研究所。
    除此之外,他手里还积攒着几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如果这篇论文浪费他的时间,他必定会用最严厉的词汇反馈回去!
    带着这样挑剔的心情,亨施看完了摘要、正式进入正题。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陆陆续续回来上班。
    代表着午休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整个慕尼黑大学如滚水烧开彻底沸腾。
    但这份活力没有感染到亨施,他还沉浸在盛明安的论文里,保持着一个正襟危坐的姿势。
    但见他双眉紧皱、唇角抿得死紧,面孔变得极为严厉,连目光都透着尖刀一样的锐利,仿佛调动了全身的精力、准备全力以赴去打一场极为艰难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值得他严阵以待!
    旁边的同事见状,不由产生好奇心,刚凑过去想看个究竟,却见亨施猛地站起、关闭电脑并抱起外套和帽子并语速飞快的叮嘱。
    “告诉我的助理,取消下午的课程!我去一趟实验室,就算是火警通知我房子着火了也不必找我!”
    说完,亨施匆忙跑出门。
    留下同事作了个撞拳的动作惊叹:“看来亨施教授又有了新的灵感!”
    慕尼黑大学物理实验室。
    经过整整十三个小时的反复验证,最终建模结果都如盛明安论文预言的那样!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错误,流畅得不可思议!
    每个步骤都仿佛精心测量、反复实验之后才将最完美的方案呈现出来!
    而论文格式基本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老练——也许是作为老油条的导师修改过,但署名一作那就说明方案至少百分之九十九属于盛明安独立完成!
    只有独立完成度高到99%,才会让导师甘心让出一作的位置。
    这个盛明安应该还是个年轻的学者,能独立完成这么大一个研究方向简直是——
    “天才……”亨施长吁一口气,感叹道。
    几天后,他回复《自然》的审稿编辑,不仅毫无修改的通过,甚至给予远远超过审稿编辑预期的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