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长大了。以后你和妈妈互相守护对方,不用再操心我了,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赵玦笑了,摸了摸儿子的脑袋没有说话。
潇潇经常旁听儿子和丈夫的对话而不插话。教育儿子,她更相信同为男性的赵玦,只要儿子有一半像赵玦,她就不用操心了。很欣慰的是,儿子也许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潇潇的后半生应该算处于上流阶层了,但也许是因为前十八年的影响,也许赵家一贯的家教,他们家的日常是很大众化的,常见的一家三口,忙碌的夫妻,上赡养四位老人,下抚养独生儿子。偶尔两边的老人抢小孙子,偶尔孩子闹出大大小小麻烦让她和赵玦头疼地扫尾。
陈家那边她每月都打赡养费过去,每三个月都会回去看望一趟。
陈谣研究生毕业进了金融行业,这个行业和童家八竿子打不着,童家想要照顾她使不上力,只能作为她的退路给她一点底气,于是陈谣全靠自己打拼。
没有家庭支持只靠自己一人的日子很艰难,但是陈谣有眼界有能力,有前十八年培养的处世之道,晋升的速度比其他同一起跑线的同学快了很多。
陈谣成了一个女强人,还是个大龄不婚的女强人,那几年,把陈家父母急得天天唉声叹气,不敢出门见到邻居。既怕被人问女儿结婚了没,又怕见到人家怀里的孙子孙女心生羡慕。
后来老房子拆迁,潇潇做主让他们买了环境更好的房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夫妻两人就做起了鸵鸟,和人说儿女婚姻就说潇潇,绝口不提陈谣。没了外在的压力,他们又没法改变陈谣,索性就忽视她,撒手不管。
陈谣和陈家夫妻的斗争从没有输过,她30岁的时候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北京的房子,想把父母接去北京。
陈家夫妻不肯去,人生地不熟的,他们更愿意接受潇潇的安排,换个环境好点的家,过过老年生活。
于是陈谣也和潇潇一样,定期往家里打钱,陈家童家都有。
小胖子赵毅要上小学了,陈谣才有了打算结婚的对象,男方家里条件很不错。至于夫妻感情婚后生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便潇潇和赵玦也有抓狂崩溃的时候,不是陈谣谁也不能断言她幸不幸福。
陈谣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愿望——即便离开童家,她也要过回前十八年的生活。
从环境变化巨大的落差中走出后,陈谣很感激当年的错误,没有人生最初的十八年,不是天生聪慧的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有今天的成就。
而另一个当事人潇潇,她不感激那些年的苦难,只感激自己和赵玦。感激自己从没有放弃努力,感激赵玦总记得人生路上等一等她,拉她一把。
至于两个家庭。
童家心满意足,亲生女儿很好,如今有了外孙颐养天年人生圆满;陈家虽然经常有父母子女价值观的碰撞,半年一载地见不到女儿,但的确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从未想过的好。
潇潇和赵玦慢慢老了,儿子赵毅不想要继承公司,他从小崇拜父亲,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潇潇一点都不觉得可惜,早在看出苗头的时候就慢慢改变了公司的管理结构,到了中年就把发展成集团的企业从手中脱离出去,他们家只持有一定股份。
七十多岁的时候,夫妻两人去给陈家夫妻扫墓。那是他们计划中最后一次去老家——年纪大了,不能奔波了。
扫完墓,两人手牵着手走在完全陌生的城市里。老家变化太大,当初他们熟悉的建筑几乎都消失了。
他们的一中迁址了,他们常去的市图书馆重建了,他们一起走过的路一起游玩的游乐场都看不出过去的影子了。
两人伤感之中,还是去母校走了一趟。
这些年,潇潇给母校捐了一栋实验楼,好几批书籍,是一中著名的校友。两人怕引起什么不必要的场面,装作学生家长,非常“偷偷摸摸”地进了新校区。
去的时候刚好是学生刚刚假期放假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往外走,每个教室的门都陆续关上。
两人手牵着手沿着走廊走,眼前仿佛就映出了几十年前他们穿着校服走在教学楼的情形。
走到了最里头的教室,他们看到一个娇小的女生,通红着脸跑前跑后推门,但是显而易见,前门后门都关上了。那个孩子又移动窗户,运气很好,有一扇窗户开着……她歪着身子去够门锁,累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也没成功。夫妻二人刚想帮忙,就见那女孩鼓足了勇气,撑着窗台往上跳,试了好几次,终于跳了上去,顺利进了教室。
潇潇看完全程,几乎能感受到那孩子一路的心情:“我记得,高一我也被关在门外过。”
赵玦轻笑出声,似乎把眼前的小女孩替换成了潇潇,顺嘴说:“我见到过,但是你没人家本事大,你可怜兮兮地蹲在门口直到我来,那模样,真像我捡到了一只小奶猫。”
潇潇惊讶:“你还记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高一开学不久,那时候赵玦和她还不熟悉,两人几乎不说话,如果她久远的记忆没有出错,那个人是原主。
“当然记得,要不是为了给你开门,我哪会天天这么早去教室?”那时候,只有身为班长的他有教室的钥匙。
“你不是说,是习惯早起了吗?”潇潇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