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页
    伊拉克杀虫剂生产部门再次提出500吨硫二甘醇的订货时,菲律普公司疑心
    加重,拒绝了这一订货,并通知了比利时政府。
    1984年2月,美国海关停止了伊拉克杀虫剂生产部门的一个购买74桶
    氟化钾的订单,因为氟化钾是生产神经性毒剂沙林的前体之一。此类订单有
    多少是无法猜测的,但已了解到至少有一家荷兰公司向伊拉克出售了合成神
    经性毒剂的另一前体磷酰氯。
    据美国情报机构称,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共有5个生产、装备和储存神
    经性毒剂的地点,分别设在巴格达、法卢贾、萨马拉、沙尔曼帕克和阿卡沙
    特。其中一个毒剂工厂就位于沙漠中的萨马拉镇外40英里处。整个工厂分布
    在25平方公里地区,戒备森严,工厂周围26平方公里布有SA2防空导弹
    群。该厂于1975年开始建厂,到1987年下半年每月能够生产60吨芥子气、
    6吨塔崩、6吨沙林。据说该生产毒剂的综合机构,芥子气的生产能力已达每
    年1000吨。伊拉克其他生产毒剂的生产中心设在首都巴格达以西65公里处
    的法卢贾;化学战略研究中心设在巴格达东南3040公里处的沙尔曼帕克,
    有资料说伊拉克的神经性毒剂就是在这里研制出来的。伊拉克所有生产毒剂
    的设施都建在很深的地下,以防空袭。
    伊拉克化学武器的另一个来源是埃及提供的英国制品。早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期,英国为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前,将一批化学
    弹药调往中东地区,包括:3050磅之间的芥子气炸弹2.4076万枚、芥子
    气炮弹25万枚以上、光气炮弹40oo枚、芥子气布洒器459具。以后,伊拉
    克通过埃及得到了这批化学武器。
    伊拉克化学毒剂投掷工具也应有尽有,导弹射程从几十公里到上千公
    里。伊拉克拥有多型导弹数千枚,其中有能携带化学弹头的飞毛腿B式
    导弹、60枚罗兰式导弹、700枚飞鱼式导弹及一些蚕式导弹,
    导弹发射架200部。
    据法新社报道,西蒙维森塔尔中心1989年10月2日发表一项调查报
    告说,有207家西方公司曾帮助伊拉克建造化学和生物武器库,其中10多家
    美国公司是在华盛顿的批准下进行的。伊拉克拥有以下化学弹:122毫米沙
    林榴弹、152毫米沙林炮弹、13o毫米沙林加农炮弹、122毫米路易士气炮弹、
    152毫米路易士气炮弹、122毫米维埃克斯火箭弹、122毫米沙林火箭弹、
    蛙
    7维埃克斯战术火箭弹等。
    伊拉克宣布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支援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斗争;
    在中东问题上,伊拉克支持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的正
    义斗争,赞成第十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关于解决中东问题的班斯方
    案,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但
    是,由于伊拉克加紧扩军备战,不少周边国家都对它存有疑虑。
    伊拉克和伊朗长期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1975年两国
    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
    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端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
    界。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
    冲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
    主权。22 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占领伊朗的2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些城镇。
    1982 年4 月,伊朗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6 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
    停火,并将其军队撤至边界。7 月以后,伊朗在两伊边界不同地段多次越界
    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战争基本上在两伊边界一带进行,同时双方不断炮
    击和空袭对方的边界城镇。
    战争开始以后,巴格这就实行灯火管制。天黑以后,巴格达大街上汽车
    和行人稀少,公共场所停止一切活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路灯,往日把河水
    映得闪烁发光,战争期间全部熄灭了。320 万人口的巴格达的夜晚一片漆黑,
    像一个静谧的乡村。荷枪实弹的民兵在街头巡逻,但没有戒严。
    白天,几乎每天都有警报。警报一来,人们躲进防空洞,汽车开进小巷,
    交通断绝。从战争爆发以来,伊朗飞机不时地袭击巴格达郊区和市区,国际
    机场、道拉炼油厂和拉希德兵营都受到了轰炸。9 月30 日那天,伊朗的飞机
    袭击了市区西南方一个新建的发电厂,油罐中弹,霎时浓烟烈火,足足烧了
    一天一夜。
    为了把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胜利,伊拉克进行了广泛地战争
    动员,报纸、电台、电视台几乎一切宣传工具都使用上了。新华社驻巴格达
    首席记者,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下了如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