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页
    [战争纪实] 《海湾战争》作者:解力夫【完结】
    内容简介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热点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地区危机丛生,冲突频仍,战乱不息,是世界公认的火药库。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更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中东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地处亚非欧交通要冲,是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随着世界格局和有关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个地区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导致海湾危机的发生。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时间虽短,但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向全世界展现了高科技现代化战争的场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向人们预示了未来战争的模式、特点和规律,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许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从海湾危机以来,笔者对于海湾战争的全过程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根据近两年来搜集的大量翔实资料,特别是根据有关国家近期公布的秘密档案及美国五角大楼向国会的最后报告等材料,详细撰述了从海湾危机发生到海湾战争爆发、结束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经过,美国从沙漠盾牌到沙漠风暴行动出笼的详情及战前的各种准备活动,多国部队的组成、内部矛盾及对伊拉克进行空袭和地面战争的情况,交战双方所使用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以及高科技电子战的特点。同时,对美国总统布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以及鲍威尔、施瓦茨科普夫等高级将领的心态、活动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作了真实的描述。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曾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诸多帮助,对此特致谢意。
    第一章海湾明珠;科威特
    海湾明珠美名杨,国家繁荣人民康;
    代代拓荒结硕果,昔日沙漠变金仓。
    被誉为海湾明珠的科威特,位于阿拉伯湾的西北端,北邻伊拉克,
    南接沙特阿拉伯,东部与伊朗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13 公里。全国面积只有
    1.7818 万平方公里。科威特的人口1990 年为214.2 万,其中科威特人为62.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0 %,其余为来自世界120 个国家的外国侨民。
    科威特的国旗,靠旗杆一边为黑色楔形,右边自上而下由绿、白、红三
    色平行组成。国旗中的白色象征人民的目的和行为的纯洁,黑色象征战场,
    绿色象征绿洲,红色象征未来。她的国徽中心图案是一枚圆形纹徽。画面上
    是蓝天白云和一艘破浪前进的阿拉伯帆船,象征科威特的航海和通商贸易的
    悠久历史。起伏的海浪呈蓝、白两色。国徽的顶部用阿拉伯文书写着科威
    特国字样。中心图案的底部是一只展翅的猎鹰和一枚与国旗图案相同的盾
    形纹徽。
    科威特的气候介乎沙漠气候与地中海气候之间。全境为沙漠平原,有些
    不高的丘陵穿插其间。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只有一望无垠的沙
    漠。气候炎热干燥,夏季室外气温多在50 摄氏度以上,全年降雨量仅50 毫
    米到100 毫米,淡水极其缺乏。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影响了农业、畜
    牧业的发展。科威特国进入石油时代以前,漫长的海岸线为捕鱼、采集珍珠
    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科威特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
    一。石油美元为科威特发展农牧业、石油化工、水产加工等行业提供了雄厚
    的资金。
    科威特建有多座海水淡化厂。矗立在科威特城海滨的水塔群最引人注
    目。这组建筑是由3 座高塔组成的,最高的主塔187 米。城市里每户人家的
    屋顶上都装有两个呈圆柱形蓄水罐。水塔通过加水站把淡水送入各家蓄水罐
    内,水罐与室内管道相通,形成一套闭路式自来水系统。科威特已逐步
    解决了饮水和灌溉用淡水问题。
    科威特历史悠久,是海湾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5000 年前就有人在这里
    繁衍生息。历史上,科威特曾经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科威特海岸是
    东西方运货商船的集散地。法拉克岛是途经该地区的船只补充淡水和食品的
    中心。如今在法拉克岛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大量圆柱形的印信,那是公元前
    2500 多年的古迹;还有不少希腊文物,包括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和一些希腊
    雕刻,有些石头上镌刻着希腊文字,字迹清晰可辨。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湾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海洋中心。本地人精通
    了航运,熟悉了水道,在这里流传着冒险的海员辛德巴德的轶事。他是一个
    商人,名叫苏莱曼,爱好冒险,曾多次航行到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海
    员辛德巴德游记》包含新颖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能使读者获得享受和教益,
    因而成为不朽的传奇。
    随着阿拉伯湾的地位日益提高,科威特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示出来,它终
    于成为阿拉伯湾造船业的中心。但是,繁荣只限于美丽的沿海一带,内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