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页
    中国自古就有传记叙述的传统,其中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堪称一绝。《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一批秦汉时代人物的事迹,个个鲜活无比,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以散淡的笔触勾勒出魏晋人物的佚闻逸事,也同样生动有趣,令人读后产生不尽的遐想,甚或大发思古之幽情。与秦汉、魏晋相比,宋代的传世文献典籍极为丰富,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小说、方志以及石刻的墓志、神道碑之类,不可胜数,这便为后人了解宋朝人物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笔者不揣浅陋,于读史治史之余,欲追慕太史公之所为,遂选取宋代若干代表性的文臣武将,落笔成文,再汇集成册,是为《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需要说明的是,为读者阅读方便的考虑,本书将所有引文注释省去。如此一来,固有别于通行的学术论著,不过内容材料却皆取自各种史料记载(见书末参考文献),不敢妄加杜撰。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二〇一一年冬
    目次
    自序
    开国元勋赵普
    状元宰相吕蒙正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亲将张琼与杨信
    名将郭进
    猛士呼延赞
    士林豪杰柳开
    名相寇准
    鹤相丁谓
    权相吕夷简
    宋庠、宋祁兄弟
    庸将张耆与杨崇勋
    诗书之将刘平
    儒将张亢
    大帅狄青
    边臣王韶
    蓝田四吕
    附录:书中人物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跋语
    开国元勋赵普
    若论宋代的开国元勋,赵普无疑是文臣中分量最重的一位。到宋朝第三代的真宗朝,按照新修订的礼仪制度规定,要确定两位陪祀太祖庙的大臣牌位,朝议推选的头一位就是赵普,视为文臣代表;其次是曹彬,作为武将典范。这可是对已故臣子的至高礼遇,非先皇时代最重要的功臣,绝无可能享有如此配享的殊荣。
    自古及今,全面评价一个活着的人,从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政治人物。因为牵扯的关系太多太复杂,这就有了盖棺定论的解决之道。赵普死后被追封为韩王,已表示朝廷对其尊崇,而在身后数十年又获得配享太祖庙的待遇,就更有了公论的意思。然而,赵韩王其人其事其影响,还是过于复杂,本朝人的评价其实也只能说是点到为止而已。
    一
    古人云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尤其是遭逢乱世之际。赵普便是一位来自民间而后影响宋初历史的风云人物。
    赵普,字则平,生于公元922年。这一年距唐代灭亡仅十五年,却已是五代中第一个朝代的后梁末世。此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曾经一手埋葬唐帝国的草莽英雄朱温,据中原腹地建立起后梁王朝,不过传世两代,十多年光景,就在剽悍的沙陀族军事集团的连番打击下,行将亡国。放眼南方地区,又别是一番景象:政权林立,小国寡民,彼此缠斗,互不相让。至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各地,称王称霸者之下,还有更多的大小军阀,既作威作福,又无不心怀鬼胎,胆大者还觊觎皇冠王座。有人就公开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可谓一语戳破了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不用说,这是中国自秦统一后,出现的第二次大分裂大割据的混乱年代。
    赵普的家乡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隅,自古便是北方重镇,当地人见惯了刀光剑影。唐朝时作为幽州所在地,辖有渔阳等郡,安禄山正是据此搅乱天下太平,断绝了盛唐气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其后直到五代初年,仍作为北部防御契丹的军事要地,长期大军云集,狼烟战火不绝。
    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和家庭背景,注定要影响其一生。赵普的家世和早年经历,史书语焉不详,故留给后世太多的空白,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就爬梳仅存的片段资料来看,他出身虽非官宦门第,也绝非普通农家,其父祖辈很可能属于地方小吏,稍有产业。这当然不足以炫耀,赵普发达以后对此也不隐讳,曾坦率地对天子承认: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动荡岁月里,他在故乡生活了十五个年头,饱尝战乱之苦,也初步积累了乱世生存的经验。
    后唐清泰三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当皇帝,私下向契丹国主称臣,许诺献出长城以内的幽、云十六个州,即西起今山西大同东至北京一带,以换取对方出兵支持。随之,双方联合发兵南攻,又是一番战火,后唐王朝灰飞烟灭,辽朝羽翼下的后晋朝廷取而代之。
    遭遇以上重大变故后,幽云地区的许多汉人不甘沦为契丹臣民,顾不得安土重迁的古训,都举家南逃。家乡的生存环境既然已恶劣到这般地步,赵普的父亲赵迥也举族加入了南迁的人流,辗转数郡,定居于常山(今河北正定)。此地北距幽州数百里,不在割让版图之列。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这次逃亡无意间竟成全了赵普未来的一番功业。
    赵迥在常山也许有些亲友,所以能暂时安顿下来,儿子赵普还娶到当地豪族魏家的姑娘,想必赵氏父子必有过人之处,小伙子能力、相貌更有出众的可能。有了姻亲的关照,外来的赵家虽免遭许多歧视,却终究难逃寄人篱下之感。于是数年以后,他们又迁徙到西京洛阳城。由此看来,赵普一家的生存能力特别强,所以最终从小地方踏入都市大门,并能扎根下来。不过,还得说,长期不安定的生活,使赵普丧失了正常的读书条件,及至成人,只能做到粗通文墨。好在当时武夫当道,重武轻文之风盛行,科举之路并非有志青年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