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0页
    魏国公道:“行吧!为了大局,我暂时忍一个这个孽畜。但是他一定要死,敖心也一定要死。”
    太守尉迟端道:“放心,林相出手,绝不落空。”
    ……
    云中鹤狠狠打了魏国公府一个耳光,但是为了大局,为了不破坏林相的进攻节奏,段弼公爵决定忍下来。
    但没有没有想到,云中鹤又狠狠打了另外一个耳光。
    他好像担心破坏段莺莺的名声还不够彻底,马上用了第二招。
    大街小巷的休书刚刚撕完,敖玉的另外一本书就上市了。
    天一书局发行的,名字叫《东厢记》。
    这又是一个话本,印刷的无比精美,关键封面是一个大美人,无比的逼真啊,就仿佛真人印上去的一般。
    而且封面的这个人,看上去真是有些熟悉啊,和段莺莺真是很相似呢。
    敖玉的这本新书一发行,立刻火爆全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哄抢。
    因为这是《石头记》作者的新书,新科解元的新书。
    很多人迫不及待买了之后,立刻阅读起来。
    真是巧了,这本书的女主角叫崔荧荧,和段莺莺的名字好像啊。
    所有人都觉得,敖玉肯定会把女主角崔荧荧极尽丑化,败坏她的名声,会把她塑造成为一个人尽可夫的女子。
    但没有想到,完全没有啊。
    相反书中的崔荧荧非常可爱,不但是一个才女,而且对爱情非常忠贞。
    她是一个贵族之女,金枝玉叶,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而且,他还和另外一个贵族公子订婚了,而且还是侯爵之子,名字叫郑玉。
    她是一个才女,但偏偏她未婚夫却是一个痴呆儿,不学无术,蠢肥痴傻。
    看到这里,所有人惊愕了。
    敖玉公子啊,你自黑起来还真下得了手啊。
    有一天,崔荧荧去拜佛,遭到了叛军围寺庙,叛军首领把他夺走,还想要玷污她的清白。
    而在这个时候,文武双全的才子张端鸣英雄救美,救出了崔荧荧。
    于是,两个人暗生情愫,私订终身。
    但是崔荧荧和侯爵之子郑玉已经有婚约了啊,她的父母大肆阻挠,逼着崔荧荧嫁给郑玉。
    张端鸣虽然是一个才子,但是家世没落,无权无势的,哪里比得上郑玉的家世啊?
    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荧荧终于至张端鸣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硬生生要拆散二人。崔荧荧为了爱情,勇敢以死相逼。崔母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端鸣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
    崔荧荧在家中,等待张生来迎娶。但是未婚夫郑玉却谎称张端鸣在京城已经另娶了豪门闺女,抛弃了崔荧荧。崔母再一次逼荧荧嫁给郑玉。
    崔荧荧专一贞烈,在和郑玉拜堂成亲之前,悬梁自尽。
    正在生死光头,张端鸣冲了进来,救下了荧荧。
    两个人勇敢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当众拜堂成亲,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崔荧荧的未婚夫郑玉,黯然销魂,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了。
    从此,张端鸣和崔荧荧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全书完。
    所有人看完之后,顿时懵逼了。
    有没有搞错啊,敖玉公子?这本书究竟是你写的,还是敖鸣写的啊?
    那里面的郑玉就是你敖玉吧,那里面的张端鸣就是敖鸣吧,你竟然写这对男女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你自己却疯癫出家?
    你究竟是在黑段荧荧,还是在歌颂她?
    在这本书里面,荧荧感情专一,勇敢大胆,为了爱情愿意付出生命。
    这本书里面的张端鸣,才华横溢,有勇有谋。
    唯独郑玉,虽然痴爱荧荧,但是不学无术,又肥又蠢又傻。
    当然了,这本书写得其实好,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情扣人心弦。
    虽然达不到《石头记》的高度,但也是一本杰作。
    可是为什么啊?敖玉公子你写了一本书专门歌颂敖玉和段荧荧的爱情吗?
    不过有眼尖的读者发现了。
    书的最后一页是空白的,但仿佛隐隐有字迹啊,却又看不清楚。
    那火轻轻一烤。
    最后一页的字迹出现了。
    一个月后,崔荧荧得了花柳。
    然后,张端鸣和崔母也得了。
    五个月后,崔荧荧,张端鸣,崔母,崔国公俱惨死。
    原来这最后隐藏的一页,才是真正的结局啊。
    不过为什么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惊悚的结局啊?
    崔荧荧和张端鸣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
    然后很多人赶紧去翻前面的内容,顿时发现了毛骨悚然的真相。
    崔荧荧虽然出身于国公府,但是家世已经败落了,空有爵位,外强中空了。
    所以,她就经常去偶遇那些即将进京赶考的书生,每一个都私订终身,而张端鸣是第十九个。
    当然了,最终他中状元了,崔荧荧投机成功了。
    但是因为私订终身太多次了,所以她才得了花柳。
    不过为何国公夫人也会有啊?
    这里面有一个魔鬼细节,那就是荧荧有一天在窗户中仿佛看到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很像是张端鸣,仿佛是从她母亲后院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