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禔想要册封次子,某种程度算是临时起意,在他见过大学士们之后,皇帝才恍然自己将来要推进的事情必然会引发争议和动荡,甚至是阳奉阴违。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重视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即将承担这方面责任的弘昱增加分量。这甚至比弘晗、弘昱兄弟之间的安排更重要。
不过,考虑到长远问题,胤禔看着面前的封赏名单,最后还是在上头加上了一个名字。他要给弘晗封爵,封他为郡王,弘晗也到了弱冠之年,再不封也不合适了。
“封皇长子弘晗为端郡王,皇次子弘昱为贝勒、诚郡王之子弘曚为贝子。”
其余随使团前往海外者,各有封赏,图里琛自不必说,他凭借这个功劳成为了皇帝心中的信臣。就连富森,也快速的升为了一等侍卫。只是这孩子上折子,要为生母守孝一年,胤禔也准了。
在皇帝准备开始御前会议,讨论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之前,郑家庄那边传回了一个消息:胤礽的福晋瓜尔佳氏,一病而亡。
“二福晋卧病良久,皇后娘娘几次差臣等过去请脉,只是二福晋心有郁结,忧愁上身。臣等尽力而为,奈何,那是药石不能治之处。臣等无能。”
“这也不能怪你们。”胤禔翻看了一下二福晋的脉案,最后道:“朕都看在眼里,你们整理一下脉案,就回太医院去罢。”
礼部与内务府诸官也已经到了御前,此刻礼部尚书就请旨道:“臣等请皇上示下,二福晋为胤礽之妻,并无爵位,丧礼体例,尚需圣裁。”
“二福晋瓜尔佳氏,生前多得先帝赞许,侍奉太皇太后也一向孝顺。”胤禔慢慢说道,“就以亲王福晋例下葬罢,停灵也不必在郑家庄……就在弘昪在京城的府邸里。”
有了圣旨,各项事体就好办多了,礼部和内务府都快速的行动起来。而想要去吊唁,或者应该吊唁的人,也不必观望不出,而是陆续前往了贝勒弘昪的府邸。等到皇帝令皇三子前往贝勒府颁旨、赐奠银的时候,胤禔也已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前往吊唁的人多数都是派晚辈送礼过去。在皇帝登基数年之后,废太子一家,在很多人的心中,大抵也只剩下一段康熙朝的轶事了。
人走茶凉,时过境迁,莫过于此。
二福晋的死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和波澜,皇帝在中秋之前,宴请亲信近臣,和朝廷重臣。就在这次小宴上,元起皇帝抛出了一个问题“诸位以为,自赵宋理学兴起至今,但在前朝而至本朝,理学到底在做什么呢?”
“朕年幼之时,听魏象枢讲过理学经世济民之道,但这些年似乎没有听到朝廷再出入魏象枢那样的人。以诸卿来看,为何会如此?”
第294章 如何与你的邻居打交道(1)
说朝廷里没有魏象枢那样的人, 这是皇帝夸张了,譬如就在他万岁爷左手下方的李光地,那就是历经两朝的易学大师嘛。
还有如今在朝的张伯行、戴名世,早年的熊赐履、张英、汤斌, 这些人在学术上都是有成果的。但要说元起朝, 在朝廷中, 还真没什么理学大师。
这大概与皇帝用人的策略也有关系, 熙朝先帝为诸皇子择师傅, 选的都是饱学大儒、理学大师, 很自然的内阁、南书房都会充斥着类似的人物。
但胤禔更喜欢实用主义, 他的内阁与南书房、军机处充斥着技术型官僚, 譬如戴梓。就连给皇子皇女选老师, 他都倾向于选择沈瞭和鄂尔泰这种外出做官,有实际经验,能给予孩子们一些真实世界的感悟。
这就导致了本朝的理学大儒占据高位的并不多, 但是胤禔抛出这个问题,也不是真的想要弄几个理学大师进内阁给他添乱。他只是需要属于自己的喉舌了, 让朝中各位积极主动,多给皇帝推荐几个。
胤禔心里也觉得挺委屈的, 朕也没搞文字狱啊, 你们一个个的搞学术的怎么就关注训诂考据, 多关注点经世致用,朕也好潜移默化。你们都去考据, 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 思想还怎么解放!
皇帝不爽, 底下的大臣们也颇为不爽,有点追求的旗人大臣叹息怎么就没有旗人大儒, 没有追求的在看诚郡王胤祉,咱们诚郡王不也挺有学问的。
而民人大臣面面相觑,当今在文字方面可以说相当宽容,君不见戴名世这种都被他放进武英殿编书。登基这些年,这位爷从来不在文字上和人找事。
“皇上,臣有下情禀告。”
最后还是赵申乔出来说话了,这位老大人自打长子凤诏被皇帝给咔嚓之后,一直积极寻找机会让自己重新成为天子信臣的机会。
“臣以为,先帝与圣上推崇理学,是本朝文教昌盛之始。而圣上若要寻访名士,臣举荐桐城方苞!”
底下李光地惊讶的瞥了一眼赵申乔,老赵也太拼了,比自己都不要脸了这。要知道方苞和戴名世是好友,而赵申乔一贯看戴名世那一帮人都不太顺眼。
但如今皇上发话,老赵立刻调转口径,推荐起了方苞。李光地心中暗笑,这老不要脸的。
胤禔自然也清楚赵申乔和戴名世、方苞那点过节,他微笑的看着赵申乔,笑道:“桐城方苞颇有文名,朕是听说过的。其人学问亦好……”
君臣之间就如今的文化人们开始了讨论,这话题胤祉喜欢,他也参与进来了。他身边就是弘晴,这孩子跟他九叔胤禟走了一趟军前,看着成熟不少。这会正在和身边的弘曚说话,如今他们府上,只有这哥俩算是有爵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