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一十四章唐恪的建议
    作为前枢密院老大,李纲一直以来都和军督府推行着军政改制。
    对大宋的经济基本没有插过手,也很少有僭越。
    但是,自从去了辽东,治理辽东后,对经济深有感触。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了辽东本地环境的影响。
    相对中原以及南方,辽东的局势不稳定,经济基础薄弱,更喜欢官府强力控制。
    人嘛,都容易被周身的环境所影响。
    所以,李纲才迫切提出了,朝廷当收紧民间经济,归属皇家商社。
    而虞允文之所以想要这样做,与他入主政事堂的大背景有关。
    当初,郑氏案发,徐处仁被牵连,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帝国首相被罢免,民间商人嚣张跋扈、僭越之举触动了皇帝敏感的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虞允文上位,他接下来的决定必然是受到大环境影响的。
    更何况,接下来就发生了广州陈家案和福建官商勾结案。
    这更加坚定了虞允文推行朝廷加大商业管制和扩大皇家商社规模的决心。
    朝堂上有人看见了这样的局面,便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站在虞允文这一边,与此同时,虞允文开始在中枢提拔新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朝廷形成了新旧两派。
    这里的新旧两派,并非是改革的新旧派,而是朝廷对大宋经济模式的政见派。
    随着辽东、广南东路,以及河套路的局面趋向稳定,大宋的铁骑已经进入西域,对外的矛盾点突然缓和下来。
    突然增多的广袤疆域,急需要经济的发展。
    从中原、南方、西北延伸出去的大宋商人们则在新疆域获得了空前的舞台。
    民间商社必然会扩大规模。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旧两派的矛盾点在这一年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一方觉得,民间商社规模不宜太快。
    一方觉得,要迅速使这个地方稳定,增加中央朝廷的财务收入,加速交子的推行,就必须借助民间商社的力量。
    无论哪一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赵桓坐在中间,看着大臣们的争论。
    目前来说,朝堂上的争论是非常健康的。
    大家各自秉承着各自的政见而争论,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从神宗朝遗留下来的党派之争,经过了前朝,又被赵桓血洗,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广南新府知府何永志上前道:“启禀陛下,臣有话要说。”
    “何卿,你但说无妨。”
    “经历叛贼作乱后,广府百废待兴,便说衣和食,明年广府要开设200家布行,酒楼和餐馆要达到2000家,粮铺要有50家,纺织厂要有十二家。”
    何永志偷瞄了一眼虞允文,既然自己的老大都觉得当放归民间了,自己当然要按照老大的意思来说了。
    他原本准备了另一套说辞,意思就是若要重兴广府,必须由官府全力主导。
    但看虞允文都表态了,自己当然不能按照之前准备的说了。
    何永志语气缓慢,他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六岁,是实打实的年轻派。
    站在朝堂上,丝毫不显慌乱,语气中透露出稳沉,这也是虞允文派他广南新府的原因。
    “只有完成这样的目标,才能减轻广南新府的民生压力。”
    “若是要在一年之内完成这样的目标,则势必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所以,臣以为,虞相公所言极是,朝廷之争论,不当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做出发。”
    赵桓点了点头:“好!何卿说得好!”
    李纲显然不服,他说道:“陛下三思!”
    赵桓微微蹙眉,他没想到李纲的反对如此强烈。
    赵桓道:“朕以为,何卿所言极是,当政者,且不可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无非是民间商社与皇家商社的数量,若是李卿认为辽东当增加皇家商社,以更好建设,便奏疏一封,因地制宜便是了。”
    “但朕并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家商社去完成,民间自有其运行规律,此乃天道也。”
    “无论是增加皇家商社,还是扶持民间商社,朕要的是交子的流通,衣食住行的全面建立,卿等无需在从这方面去做争论。”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刚才出列的各大臣都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一时间,大殿内竟然安静下来。
    赵桓扫视一眼群臣,道:“唐相公,你有何要说的?”
    他口中的唐相公不是别人,正是去了西北的唐恪。
    虽然职位是河套路经略使,但唐恪的头衔却是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一品大员,官级比虞允文的要高很多。
    且在场的旧派,哪一个不是唐恪的人?
    当皇帝提到他的时候,许多人的目光都转到他身上来了。
    唐恪又胖了。
    他爬起来,走路的时候,脸上的肉好像都在跳动。
    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高官,身上没有威严,更像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土财主。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他。
    他走到中间,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说。”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柔,很明显的读书人的那种调调。
    “唐相公但说无妨。”
    “一、开矿收归皇家商社。”
    “二、开放私人学校,严查义务教育。”
    “三、严查恩荫。”
    唐恪言简意赅抛出了这三条。
    每一条,牵动都非常大。
    开矿收归皇家商社,很显然是要收归铁矿、煤等战略资源,由朝廷统一做管控,不再开放给私人商社了。
    有人私下猜测,这是要针对幽州府的那位啊。
    皇贵妃的娘家,这些年依靠挖山赚了不少钱。
    若现在收归回来,韩礼先基本要躲在厕所里哭晕了。
    而这第二条,实则已经牵扯到了翰林院的管辖范围。
    大宋对人才的渴望,就像在沙漠里的旅客对水的渴望一样,目前翰林院对学校的建设速度,唐恪显然是不满意的。
    而第三点,其实是老问题重新提出来。
    早在靖康五年,朝廷就开始废除恩荫制。
    官员的后代,想要做官也必须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
    但这些年的执行力度,显然也令唐恪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