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你回屋去眯会儿,别乱跑, 等娘从磨坊回来, 给你带串糖葫芦。rdquo;
孟芸娘吃饭的速度很快, 江流觉得番薯粥有些烫,没法入嘴,可孟芸娘三两口的就喝完了碗里的番薯粥,并且在江流吃饭的时候,整理起了等会儿要拿去磨坊的豆子和盛豆浆的器皿。
看到这个世界的娘有那么多事要忙活,江流也不敢磨洋工了,赶紧吹着碗里的热气,将那一小碗番薯粥喝完,都没顾得上吃菜。
古代男女大防严苛,即便是母子,在儿子四五岁后也是和娘亲分开睡的, 因此江流这会儿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孟芸娘给儿子盖上被子,就匆匆忙忙地出去了,江流也终于有了安静独处的时光,接收原身留给他的记忆,以及查看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任务。
*****
这是一个江流记忆里未曾出现过的朝代晋朝,现在的皇帝是晋阳帝,国姓司空,是晋朝的第四代皇帝。
十多年前,晋国曾和周边的羌国有过一场耗时近两年的战争,虽然最后晋国胜利了,一路打到了羌国的王都,使得这些年羌国对晋国俯首称臣,成为了晋国的附属国,可这一场战争的消耗还是严重折损了晋国的国力,即便十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就原身留给江流的记忆里,当年那场大战征召了不少男丁去边关打仗,最后回来的不足走之前的十分之三,因此那场大战过后晋国一下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寡妇,因为劳动力不足的缘故,大批田地空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力才恢复的那般缓慢。
这个朝代的行政制度类似于江流记忆中唐朝和明朝的结合,全国分十六个行省,省以下依次以府,州,县划分,而县以下110户为一里,由县令选该里中的一人为里长,里以下为村,村正和里长一样,只任用白丁,一般来说,丁粮最多的那户人家的当家人,自动胜任村正一职。
原身所在的江家村顾名思义,是江姓族人的聚居地,江家村的村正同时也是江家的族长,按辈分,原身得管对方叫一声叔爷。
据传江家的祖辈也曾是个人物,只是因为不知道惹了什么事,全族迁移到此地避祸,嫡支在这一片拥有大量的田产,只是一代代传下来,现在的嫡支早没有以前富裕了。
原身所在的这一支并没有分得太多田产,但是分到了一个能够长久吃饭的手艺mdash;mdash;点豆腐,为了能够将财富尽量集中传承,祖辈规定了这个技艺只能传长子一脉,如果长子早逝,留有子孙,则将技艺传给长孙。
作为弥补,其他子孙可以分得更多的田产也现银。
当初原身父辈分家的时候,原身的父亲分得了六亩田地外加现在他们居住的这套祖宅,银钱却没有分到多少,而原身的小叔也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则是分了十五亩田地,外加三十两银子。
他们虽然没有一门能够长久吃饭的手艺,可那些田地和银两,也足以让他们安稳度日。
原本分家之后两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原身的小叔江二春觉得自家吃了亏,记恨这个大哥,逢年过节都不愿意上门,如果原身的父亲还活着,或许两家就这样渐渐冷淡下来,子孙辈再无联系,可谁成想一场风寒夺走了原身父亲的性命,那时候原身也将将六岁,留下良田祖宅和一门能生钱的手艺,其他江姓族人自然就盯上了原身这对孤儿寡母。
尤其是江二春、苏潘云夫妇,恨不得立马接收大哥留下来的财产。
那段时间,江家热闹极了,成天有人上门,不是为了悼念原身的父亲江大春,而是为了打江家财产的主意。
好在孟芸娘立得住,她知道自己一个寡妇,很难守住这份家财,她当机立断找到了族长兼村正的族叔,表示夫婿临终有遗言,说他走后妻儿还得劳烦族里照看,因此愿意将家中那六亩田借族人耕种,只求在儿子江流成年前,村里能提供母子俩每年所需的口粮,等儿子成年后,地契则过户到族中,归家族有所。
当时江大春病的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临终遗言,这个所谓遗言,实际上都是孟芸娘在思索考量后的决断。
首先,她一个女人根本没法耕种家里那六亩田地,与其将那些田地荒废,不如给族人一些好处。
至于等儿子成年后那六亩田地归于家族,实际上就是归于族长那一脉,出于利益考量,族长也会偏袒照顾他们母子,毕竟真要如了江二春苏潘云夫妇的愿,这些田地可不会到族长的手中。
至于他们母子俩,有一门点豆腐的手艺,在儿子成年前,她一定能够攒出买地的钱来,重新为儿子置办一份家产。
孟芸娘的头脑格外清醒,她明白,地是死的,手艺是活的,只要保住那一门手艺和儿子,牺牲点东西都是值得的。
果然,在村正插手后那些闹腾的人都消停了,也就江二春和苏潘云夫妇时不时还闹腾一下。
因为给出去的那六亩田地,孤儿寡母过了一段时间的舒心日子,只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虽然孟芸娘立身以正,可保不齐还有那些闲言碎语搬弄是非的人存在,加上她长了那样一张脸,即便她没想过改嫁,也有无数狂蜂浪蝶扑过来,今天早上江流看见过的管事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苏潘云嘴中提到过的胡归荣,江流也从原身的记忆里查找到对方的身份,那人是孟芸娘娘家那边的猎户,据传在孟芸娘嫁到江家之前,曾和胡归荣情投意合,只是因为孟家看中了江家的家资,逼着女儿嫁到了江家,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