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51
    这一下子自然怨声载道,因为禁军的军饷比厢军高得多,还不用承担繁重的劳役,许多人都是走了不少门路才进的禁军,当然不想被清退去厢军。
    再加上各级军官吃空饷严重,一大家子的荣华富贵都指望这个,重新编造花名册意味着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谎报人数了,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层层推诿,命令不行。
    而寇准也不愧是寇准,三令五申仍无成效之后,雷厉风行地杀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又以怀柔手段拉拢了一批人,再拿着他哄小皇帝写下的圣旨出来吓唬小兵。半月之后,禁军大营彻底折服在寇相公手下,说一不二。
    其中也深深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吃空饷吃得最饱的几家高级将领。
    这些人恨寇准恨得牙痒痒,几欲杀之而后快。
    若不是北侠欧阳春自瀛州一役后一直贴身保护寇准,恐怕寇准此时已经可以下地去当阎王了。
    寇准彻底清算了禁军人口之后,发现真是怨不得如今朝廷缺银子缺到要从茶政上再捞一笔了,这冗费也太严重了。
    理论上应该有八十万精兵驻扎的禁军大营,占据了可以驻扎一百二十万军队的地盘,却只有五十万的士兵。
    其余空下来的地盘上要么住了士兵家属,要么被那些高级将领们拿去盖房子,转手租出去当房东。
    租住这些房屋的,有普通的住户,有开铺子的,有开茶馆的,有开饭店的,还有开窑子的。
    久而久之,此地竟形成了一片颇为繁华的瓦肆,有几分后世市中心商业街的雏形。
    兵虽然少了,兵饷可是没少要,每年这些将领还要和朝廷哭穷,说养兵不易,请朝廷再多给他们拨一些银子。
    寇准是不怕得罪人的,但他也深知有些事情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深究的。
    如今皇帝还未成年,太后又跟他不对付,想要彻底清算这些军营里的蛀虫还不到时间。
    只能暂且忍下,先把禁军练好,这些将领就先留着,等小皇帝大一些了再说。
    于是寇准只是重新核算了五十万士兵的饷银,从今年开始按兵发实饷。
    至于之前那么些年的饷银都去哪了,为什么说好的八十万禁军只有五十万,这些事情,寇准都没有发作。
    他只是从五十万士兵里挑选出了三十万真正身强体健的壮年人,归为“上军”,然后将这三十万上军都迁到军营里远离瓦肆的那一边,将其余被清退为厢军的士兵安置在瓦肆附近。
    其实依寇准本意,这个瓦肆都不该留,一把火烧掉是最好的。
    军营附近有这么个寻欢作乐的场所,太不好戒掉士兵们骄奢淫逸的风气了。
    可是等寇准真正去瓦肆里走了一圈,却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瓦肆最开始,只是军营将领建来敛财用的,可是随着时光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这里。
    寇准漫步其中时,看见了为生计奔波的小摊贩,看见了沽酒当垆的酒家女,看见了走南闯北的杂耍艺人。
    这些人和军官们吃空饷根本没有关系,他们只不过是在汴梁城里万千瓦肆中选取了这一处谋生。
    如果将瓦肆烧掉,他们又该往何处去呢?
    所以寇准最终决定放任自流。
    他出身富贵,但并非不知人间疾苦。
    恰恰相反,他比很多所谓寒门出身的士大夫更能对平民的苦难感同身受。
    所以他才能够拥有如此隆重的民心。
    对于平民来说,他不是最简朴的官员,他生活奢靡,铺张浪费,但他却是最好的官员。
    赵受益来到军营时,寇准已经将三十万上军分为十二营训练过一阵子了。
    寇准的练兵方法借鉴了当初神仙传授给他的兵书。
    所谓军人的天性就是服从,训人其实和训狗一样,都是培养一种条件反射。
    只要一个人习惯了服从,那么他就会永远服从。
    此时的寇准,正在训练军人的服从性。
    所以赵受益在训练场上看到了如此震撼的一幕。
    士兵们五十人围城一个大圈,双手背后蹲在地上,每个人身后都贴着一个数字,正中央站着一个人喊数,喊道谁的数字,谁就从地上跳起来。
    整个训练场有无数个这样的圈子,炎炎烈日之下,喊数字的声音此起彼伏,士兵蛙跳的身影也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