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页
    她一定要嫁给吴志刚,要当团长夫人!
    苏晴刚重生时有很多美好的期望,每天都是开心的,对团长夫人也没有执念,只是觉得那本来就该是她的位置而已,她会好好珍惜。可现在,在看到徐子凡越过越好,杨婉云轻松挣钱,而她吃了这么多苦仍旧改变不了生活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没了开心的感觉。她只想做人上人,只想有一天碾压徐子凡和杨婉云,团长夫人已经成了她的执念,重生时那份想要幸福的心完全没了。
    苏晴在村子里就是一个孤立的人,没什么人注意她,也没人发现她的变化。大家每天都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工厂能给分钱和布料、煤炭、暖壶之类的物资,比种地分粮还吸引大家,所有人干得都特别起劲,等着徐子凡选正式工。
    另外还有一批人在紧张地复习,知青点那些人看到徐子凡弄了那么大一个厂子,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信仰,他们坚定地认为回城才是最好的出路。有几个还替徐子凡惋惜,去劝了他两次,但徐子凡说不高考就不高考,完全没碰过相关的任何东西,只一心一意发展厂子。
    这一年冬天,高考终于到来,所有参加高考的人都是又兴奋又忐忑,几乎都觉得自己没准备好,但都激动地走进了考场。
    在高考之前,京市徐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徐晓芬选了一天家人心情都不错的时候,坦白了自己报名参加高考的事,也说了徐子凡不打算参加高考。徐父当即大发雷霆,为徐晓芬的自作主张,也为徐子凡的不求上进,更为他们俩居然有事自己做主,没问过他这个一家之主!
    徐母更是异常不满,要找出徐晓芬的准考证撕掉。斥责她不知好赖,已经是正式工了还瞎折腾,这个年纪再不嫁人就是老姑娘了,上什么大学?小弟徐子龙才十岁,接不了徐晓芬的班,徐母是家庭主妇,不识字也学不会工厂那些东西,也接不了班。这工作只能转给别人换点好处,赔大了。
    徐母说什么也不同意,但徐晓芬这次很坚决,说不通干脆背上包去了同学家住。同学是独生女,一起住没什么不方便。虽然麻烦了人家,但她有工资,交了点钱之后,同学的父母对她还挺热情,她就和同学一起参加了高考。
    徐母气得要命,找不到徐晓芬知道没法阻止,赶紧叫徐子龙写了一封信寄给徐子凡,让他收拾东西准备回京,把徐晓芬那份工作转给他。这样正好能把徐子凡弄回城,还能让徐子凡挣钱帮衬家里。
    徐子凡收到信的时候,高考已经考完了,他直接发了电报回家,拒绝家里的安排,表示他要定居在村里。
    徐母没了办法,只能把工作名额给卖了,换到了一些粮食和一辆自行车,这些东西她都扣下,半点没给徐晓芬。她现在看见徐晓芬就要斥责几句,徐晓芬基本不还嘴,就在家做做家务等待录取通知书。至于徐母给徐晓芬安排的相亲,她没拒绝,但几次见面没一个感觉合适的,全被她破坏掉了。
    徐母这才发现,孩子长大了,她拿儿女竟毫无办法。本来她就偏爱小儿子,这下更觉得徐晓芬和徐子凡惹人厌,每天对徐晓芬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终于,高考分数出来,录取通知书到了。徐晓芬非常争气地考进了全国排名第三的大学,就在京市。她搬进学校宿舍,有国家发放的津贴,再也不用忍受徐母的冷脸斥责了。一时间,她竟觉得很清静,整个人都放松了。不由得想到徐子凡跟她说的,人生是自己的,一定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舒心。
    第83章 霸总知青15
    徐子凡他们村子里有两名知青考上了大学,村里人倒是一个考上的都没有。那两名知青喜极而泣,在大家的祝福中激动地踏上回城的路,去大学奋斗他们的美好未来。
    没考上的人们都有些失落,但跟其他村子不一样的事,徐子凡他们村里有食品加工厂,所以大家失落过后就全加入工厂开始干活挣工分了。有了事情做,就没那么多工夫去想不开心的事,就算是还想参加下次高考的知青,在白天干活晚上复习了几天之后,也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充实,反而更加沉稳了一些,没有被高考落榜影响到什么。
    不过徐子凡借此机会跟杨永庆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村里人之所以一个考上大学的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不重视教育。认为学不学没什么用,好好干活才是真的。尤其是他们村上小学都要走很远才能上,好多人家嫌麻烦,干脆就不让念了。
    可事实上,国家都说了人才是重要的,国家正需要考上大学的这些有用之才。徐子凡用这个来说服村里人,没一个反驳的,反驳了不就是说国家不对了吗?然后说着说着,大家就慢慢觉得徐子凡说得真对,国家需要人才,上大学还给发津贴,毕业给分工作,这么好的事上哪找去?他们要是供出来一个大学生,以后一家子不就轻松了?总比全是泥腿子强吧?
    特别是看到徐子凡这么有本事,这可不就是读书人脑子好使才能弄这么大厂子吗?还有杨婉云虽然其他科成绩都很差,可语文成绩一直特别好,这不就能靠写字挣钱了?这都说明读书很有用啊。
    徐子凡动员了村里人之后,就开始跟刘社长申请在村里办小学。这个当然也很艰难,不过他也有说的。他们厂子现在几乎把所有村民都吸收为工人了,以后厂子再发展,肯定会需要更多工人,那附近其他大队的人就会有很多到他们厂里上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