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1页
    今生的中村凉太的灵魂已经苍凉。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
    只要人类还有野心,只要东瀛还有一个大国梦,只要华夏还继续疲弱下去……那么那场国战就不可避免。最后即使不是东瀛,也会是其他国家的军队踏入华夏的土地。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那么,即便不是他,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他的邻居,乃至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陌路人,都有可能变成杀人无数的战场刽子手。
    中村凉太曾想过自杀。
    他选择了上吊自杀。
    他在蹬掉脚下的凳子,感受到窒息般的痛苦那一刻,却突然后悔了。他不想死,他想活着!
    在从漫长的黑暗中睁开眼后,映入眼帘的是父母一夜苍老十岁的面容,是长姐和幼弟惊喜且担心的神情。
    ……如果没有前世,他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啊。
    知晓未来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不是金手指,而是一种可怕的诅咒。
    死亡实在是太痛苦了,他根本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何要自杀?
    也是借由这次的契机,他开始反思起自己作为中村凉太的十五年人生。
    浑浑噩噩,纠结反复,自我批判,自我厌弃。
    这就是属于中村凉太的人生。
    他不敢死,可是又不想活。
    也就是在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李景然。
    中村凉太复杂地看向乐景,安静诉说道:“后世任何只要念过初中的人都……”
    “这点略过。”乐景打断了他的话,“我不想知道我的未来。正是未知,所以未来才拥有无限可能性,才能让人满怀期待。所以不要告诉我的未来,正如不要告诉我还没读完的书的结局。”
    “那么,我可以认为,你是过来想想我寻求建议的?你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中村凉太沉默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纠缠了他十五年。
    “你只需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行了。”百年前的先辈这样坚定回答他道:“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注①】
    作者有话要说:
    ①这是凤凰卫视的编导季业说的话。因为我文采有限,实在想不出比这段话更出色更贴切的话来了,所以本文这段话就设置成主角说的话了。但是你们记住,这番话是季业说哒!
    你们听说过平庸之恶吗?平庸之恶是一种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犹太大屠杀,日本军队在中国搞的大屠杀,以及我国的十年浩劫都是平庸之恶的体现。
    在平庸之恶下,你会发现漂亮的邻居也会变成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友善的朋友也是冷漠的杀人者。以我有限的见识,只能想出李业的那番话作为对平庸之恶的回应。
    以及……民国篇没有抗日剧情,如果我敢写,晋江就敢锁我。所以我才创作了宋中华这个人物,从他身上稍微侧面提及了未来的那场国战。
    PS不好意思这章贴了防盗章,给你们造成了不好的阅读体验,所以这章替换章我多写了一千字,作为对误买防盗章读者的补偿~
    第57章 民国之写文(56)
    中村凉太的出现再一次向乐景提醒了那场慢慢逼近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发生在华夏国土上有史以来的最惨烈的战争。
    历时14年,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3500万,几亿百姓流离失所,给华夏直接造成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间接造成了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那是这个名为华夏的国家有史以来最为狼狈的时刻:首都被屠城, 全国22个省份沦陷, 国家军队节节败退, 最后只能退到位于西南内陆的重庆, 迎接敌人飞机一次又一次的轰炸。
    如此狼狈,如此绝望。
    绝望到父亲送儿子“死”字旗上战场,母亲送走了自己所有的儿子打东洋;绝望到大江南北的村落里不见男丁, 许多村庄从此更名为“寡妇村”;绝望到无数华人华侨组成敢死队回国参战;绝望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上了战场, 和敌人拼起了刺刀;绝望到政府喊出了最悲壮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兵”……
    绝望到了底……便是哀兵必胜。
    乐景知道黑夜终将散去, 战争会胜利, 华夏人民会站起来, 会重新拾取大国骄傲。
    他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而已, 左右不了战争的局势, 只能用手中的笔给予战士和人民精神上的支援和支持。
    ……
    ……
    《畜生道》让乐景一炮而红,守夜人这个笔名也成功传遍大江南北, 被更多人知悉。
    人们在报纸上围绕这篇作品展开骂战的同时, 也对作者燃起了好奇心。
    守夜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年纪轻轻哪里来的那么深的阅历和见解?他创作《畜生道》的心路是什么?作为原作者他会如何诠释自己的作品?
    也就是在种种的好奇和疑惑驱使下, 国立北京大学的文学社就向《文学报》寄来了一封邀请信, 邀请乐景来他们学校开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