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锦城花时_分节阅读_29
    锦城花时 作者:巫羽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只需要读书,还得懂弓箭。阿平的长兄庄秉和仲兄庄扬都会弓箭。当初长兄教庄扬弓箭时,曾把阿平一起喊去学习,无奈阿平觉得粗鲁,不乐意学。阿平也不清楚他心态因何而转变,也许是因为阿提的欺负,使得他激发了斗志;也许是因为犬子擅长弓射,是现成的老师。

    这日阿平回去,便和庄扬说,他要跟犬子学弓箭,犬子也答应教他。

    “兄长,我需要买张弓。”

    “明日兄长去县里帮你买。”

    明日正好要去县城买笔墨、针线,顺便去买张弓,给阿平练习。

    县城里有位孙弓匠,工艺精湛,许多人家都是跟他买弓,庄扬兄长总是携带在身边的一副弓,便是出自这位工匠之手,是张漂亮的檀木弓。

    孙木匠的弓好,且不便宜。

    庄扬最多一月前往一次县城,他会采购大量用品,都是为家人添置。偶尔,他去县城也会拜访一个人。

    当年教他读书的儒生周景,有两位弟子,一位是庄扬,另一位年长庄扬两岁,就住在县里,他是庄扬师兄,唤袁安世。

    庄家有马车,进县城方便。第二日一早,易叟便载庄扬进城。

    庄扬购买笔墨、针线,为家人购置布匹、草药,便去孙弓匠那边,选购木弓。孙弓匠认得庄扬,接待殷勤。

    “需一张小弓,一张大弓。”

    庄扬想为犬子也购置一张弓,做为他教阿平弓射的酬劳。

    孙弓匠让学徒取来两张弓,庄扬见弓身彩漆,箭囊用皮革制成,缀有青铜饰,可算奢华。

    “弓身是何材质?”

    美是美,可也要实用。

    孙木匠将弓身各部位材质都做了陈述,大弓所使用的材料,比小弓好,自然也贵上许多。阿平是初学,力气小,适合用小弓,而犬子适合用大弓。一张弓好好爱惜使用,能相随一生。

    庄扬想大弓确实有些贵重,然而即是要赠犬子弓,便送一张好弓,配得上他精湛的射术。

    买得两副弓,庄扬坐上马车,准备返乡。

    县城自然比竹里热闹,商贾往来,店铺众多。居住于临邛的富商不少,许多人都跟庄家一样,在数年前,从锦官城迁来临邛。

    曾听得舅父说,当年锦官城兴盛时,商人马车落落不绝,繁华不亚于都城。

    车马缓缓行进,庄扬打量商肆中叫卖的人们,他想起他的长兄,却不知长兄和舅父几时返家。他们两人在谷昌贩马,深入蛮地,获利虽多,可也令人担虑。

    庄扬的父亲,是位布商,当年庄扬祖父发迹于锦官城,曾一度是城西的巨富。

    “二郎,这便回去吗?”

    马车已驶出县城,路过郊外。易叟数次载庄扬来县里,知晓庄扬的一位友人就住于附近。

    “去拜访安世吧。”

    庄扬笑语,看着山道上盛开的野花。

    袁安世家清贫,家中务农,家境虽然不好,却是曾经的世家子。

    庄扬的马车抵达袁家,安世长兄出迎,告诉庄扬安世在田上劳作,手指向屋前数亩农田。

    “他在田里,二郎在此歇息,我让小儿去喊他来。”

    “还是我去找他。”

    庄扬笑言,躬身行礼。

    袁家院中种桃,正值花期,开满枝头。两个小孩儿在院前追赶嬉戏,庄扬听得身旁犬吠鹅叫,心想真是热闹。

    “阿合,你带扬叔叔去找你小叔。”

    “好。”

    安世的侄子头上扎两羊角,看起来也不过六七岁。他蹦蹦哒哒在前领路,庄扬紧随在后,怕他一脚不慎,滑落到别人家的稻田里。脚下田堤狭窄,不便于行走。

    阿合如碾平地,脚步轻快,反倒是庄扬穿着丝绢锦袍,在草丛中亦步亦趋。

    小孩将庄扬领到一处豆田,豆藤长势茂盛,爬满竹架。庄扬在竹架间寻觅袁安世的身影,却是什么也没寻觅到。

    “安世。”

    庄扬出声叫唤,他声音刚落,立即有一位穿蓝衣的年轻男子从竹架中钻出,他头上戴着草帽,手上拿着一把短柄耨,显然适才猫身在田中锄草。

    “阿扬,你怎么来了。”

    见得是庄扬,袁安世乐呵呵迎来,领着庄扬到溪旁歇脚。

    “今日到县里买布,顺道过来。”

    庄扬收揽被风刮乱的发丝,微微笑着。他穿着一身白袍,优雅恬静,站于这翠绿的农田间,本该十分违和,却又不知为何觉得般配。

    袁安世从庄扬身上收回目光,步下石板,弓身在溪边将手脚上的泥土洗去。他一个读书人,却要终年在田地里劳动。

    “阿扬,来,到我家去。”

    袁安世擦擦手,热情邀请庄扬。每每看到庄扬文质彬彬、俊美卓然的样子,便会想起他们的师父周景。

    当年两人一起受业,庄扬还是一个小孩子。

    “近来县令张榜求才,我险些去应檄。”

    袁安世朗笑,他自己便是避世于郊野,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读书人都不大愿意出仕。无奈家中清贫,他也成年了,七尺男儿,总不至于坐在家中挨穷。

    “后来为何没去成?”

    “前些日不是来收赋吗?春时收赋便算了,竟连孩子的也收取,这县令迟早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