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节阅读_298
    鸭群在追撵逃散的蝗虫时,好巧不巧,居然全将它们往国境的方向赶去了。
    照这势头下去,继续驱赶,但凡能逃过围剿的那些,都将跨越国境,祸害西夏人的田地去。
    陆辞嘴角一抽。
    ……不愧是根正苗红的大宋鸭,赶个蝗虫都能看出全是积极爱国分子。
    鸭子大军对飞蝗的杀伤力,远远超乎陆辞预计。
    他事前筹备好,准备洒在庄稼上避蝗的秆草灰和石灰,这下都派不上用场了。
    因飞蝗群最后落得所剩无几,根本碰不到庄稼,使他刻意引导农人栽种的蝗虫不喜的豆苗,也没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鸭子们因啄食飞蝗而美美地饱餐了几日,直到被唤回各自家中,也没有兴趣碰这些豆苗。
    最后一清点数量,跑丢的鸭子不过三百来只,剩下的都乖乖回到了主人家里,往窝里一钻,就舒舒服服地团成一团睡觉了。
    多忙活了几场,陆辞的心情反而更好了。
    用天敌抗蝗,可比用药物抗蝗和物种防蝗要好得多。
    只是似陆知州般,此时此刻还能有好心情的人,怕也只有同在汾州的百姓。
    长江以北的各州长官,已是愁眉苦脸,只觉大难临头。
    陆辞所猜的半点不错:既然来自别路的飞蝗能一路畅通无阻,飞至汾州,那至少沿途的州府监军,都已遭了秧了。
    当然,汾州挡下的这部分,就等同于给别处分担了一些压力。
    而且作为抗蝗主力的鸭子,可不似怕雨淋风吹的灰粉,也不似需提前几个月就换栽的豆苗,而是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只要能保障水源,它们就能精力充沛地继续往前推进,追击其他地方的蝗群。
    陆辞将这些天发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记在了奏疏之中,请了督邮用急马传送。
    说到水源,自然先想到长江。
    现是以汴京为中心的诸路受到了蝗害的影响,但说到底,范畴还被限制在长江以北。
    若是无法及时拿出清剿蝗群的办法,放任它们越过长江,往毫无抵御之力的两浙地区袭去,让栽种、提供粮食的主要区域受到影响,那才是灭顶之灾。
    即使鸭子放到别处,数量或许不足,但总归能派上一些用处,远比坐视不理的好。
    陆辞发出的加急信件,很快就抵达了中书省的案桌上,被王旦即刻翻开。
    身为早在蝗害发生的数月之前,就发出预警的一方知州,陆辞的地位今非昔比,他所上陈的每一句话,也得到了比之前要大得多的重视。
    但在读完这封时,原本忧心忡忡的王旦,已忍不住露出一脸讶色,低声重复了一遍:“鸭子?”
    汾州是打哪儿忽然冒出来的那么多鸭子?
    别的州府辖下,当然并非无人蓄养家禽,特别是水源较多的地方,就越多人养鸭。
    但多达数万只、还连让人都为之束手无策的蝗虫都能强猛击退、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奇兵的庞大鸭群,怕是只有汾州才有了。
    王旦虽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丝毫没有怀疑陆辞话的念头。
    对陆辞所提出的,将汾州鸭以官衙出面的名义,悉数收购,再以车运至长江沿岸,确保飞蝗不得渡江南下的提议,也受到了他即刻首肯。
    汾州作为唯一一能在蝗灾肆虐下,还保持近乎完好无损的状态的地方,单这一点,就已证明了一切。
    而且已是十万火急的关头,他也谈不上还有什么不敢用的。
    横竖再坏的结果,也不可能比放纵飞蝗吃干净地里庄稼,要来得坏。
    作为这些天里收到的头个大好消息,王旦即使批示下去了,又不禁再读了几遍。
    官家自那日起,就一副失魂落魄、不愿理事的模样,将治蝗之事全部托付给了王旦,自己钻回寝殿去修仙去了。
    现有这么个难能可贵的好消息,王旦即使能自己全盘做主,在做出决策后,索性还是进了趟宫,告予闷闷不乐的官家知晓。
    赵恒果真是在短暂的难以置信后,龙颜大悦。
    “陆辞,又是陆辞。”赵恒欢喜地抚了抚掌,着实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殿内踱了好几圈,才兴奋地握住拳,亲昵道:“怎么总是那小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