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节阅读_270
    这显然是陆辞的强项了。
    并且,早在他还于馆阁里任职时,选择性下看得最多的书,除了军事类别的,便是农耕相关的了。
    之前读过的农书,结合后世学到的一些知识,在这时候当然能派上不小的用场。
    但对陆辞而言,这些最有用的地方,还是能让他迅速意识到了真正短板的所在。
    被无数农书大书特书的栽培和生产技术,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生产和农业经济成败的,却是作物的种植计划安排。
    资源有限,人力有限,在普遍亩产一石的大宋年间,陆辞觉得这重中之重的,还是得将绩效最大化。
    那便是,要让学田的种植规模,与现有分配下去的财力和人力相对;作物的品种挑选,种植的时间和顺序,对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都当灵活应变;对近国境的汾州而言,还可适当引进周边国家的优良种子,就如几年前风靡一时的‘占城稻’;开垦新地时,有时难免需与水争田,但“盗湖为田”的做法却是过犹不及,易得不偿失,需引以为戒……
    陆辞起初还落笔再三犹豫,写得磕磕碰碰,到后来文思泉涌,写得兴致勃勃,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他每阐述一个观点时,就习惯性地引用近些年的例子。
    尤其关于近些年来已有大势所趋的架势,但仍算是个新概念的‘商品粮’,他更是尤其谨慎。
    别看随着稻作北上和麦豆南移,作物品种的稳态结构大致成型,但只做亩产上的简单对比,就不难得出,同样是种粮食,但因拥有天然的条件优势,江浙地区的粮食单位产量上,很轻易地便能成为北地的三、四倍,甚至五倍不止。
    若是从前运输困难,不得不在当地种粮,也就罢了,但现今幸得陛下英明开治,漕运空前发达,民间市场上,每日都有数不胜数的粮食从南至北地送来,现换作由官府采购,岂不更有利于控制物价的浮动?
    再回到学田上去。
    同一块学田,哪怕让同样的人去种植,但只因换了更适合当地土壤的作物,就能创造出较一昧自种禾稻要大得多的经济价值来。
    而将作物变卖后,既有助于当地经济运转,亦可购入更多的学粮……
    等陆辞洋洋洒洒地终于完成这篇关于农作经营的基础方针的总结大作,已是又一个十天后了。
    别看字数颇多,但相比起涉及到、之后要去一一执行的事而言,顶多算是个简单大纲罢了。
    即便没有通判在旁牵制,涉及规划农耕的大事,陆辞也断不会自作主张,行事莽撞。
    他身为知州,有直接向朝廷上递奏疏的权力,自然就在这时给用上了。
    就不知朝廷会墨迹多久才给最后指示,但在这之前,他也不会闲着,大可着手别的小事,譬如……将那家热火朝天地盗刻各家藏书的书坊做个严惩。
    陆辞正默默盘算着,刚步出书坊,就见一健仆带着来自各地友人的小食邮递以及一封封信件,正恭敬候在一边。
    将这些物件都放在木桌上后,他例行问道:“郎主,可要现在就拆开?”
    陆辞条件反射地刚要点头,却不经意间想起那一个个负笈而来,心甘情愿地栖于败屋之下,虔诚地念着书中文字的孩童。
    心一软,就不知不觉地改了口:“信留下,东西,送到州学里头吧。”
    得此命令时,那健仆还未反应过来,下一刻就如受到莫大惊吓一般,睁大了眼,很是失态地直接盯着陆辞瞧。
    陆辞正感肉痛,见他这幅如同白日见鬼的反应,倒只剩哭笑不得了。
    至于这么夸张么?
    陆辞挑了挑眉,催促道:“快去。”
    “是、是……”
    健仆这才回过神来,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尤其在抱着那几大包小食走时,他的步子都很是虚浮。
    对此,陆辞眯了眯眼后,仅是轻哼一声,倒不与对方计较了。
    他先拆了朱说的信,仔细地读了起来。
    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率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首很是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地描绘星夜璀璨、大江奔流画卷的诗作。
    陆辞下意识地闭了闭眼。
    也不对啊,除非朱说生了对千里营,否则在他所任职的州城,哪儿看得到长江奔流的情景?
    等仔细读了几次后,陆辞才品出里头极含蓄地包藏着的绵绵思念,也明了这压根儿就又是一篇纯属想象的大作的陆辞,顿时难以自制地忆起了被《岳阳楼记》所笼罩的那一年。
    ——得亏只需回信,而不用全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