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轻巧,当初知情者,非死即亡。”公输沁把目光落在手拿锉刀的公输致身上,反复摇头,“本以为寻到二叔会有只字片语的消息,现在看来……哎!”
她一声重叹,惊得公输致手劲寸失,在食指上拉了一道小口子,逼得他只能收捡起刻完一半的小像,对夜怅惘:“王莽篡汉后,光武帝带领云台二十八将重拾河山,在南阳时,耿弇出奇策,本以为是落落难合,未曾想一朝功成,沁丫头,毕竟有志者事竟成!(注)”
“有志者事竟成!”卫洗举刀,心中豪情并发,就着篝火演了两手,将那刀背一推,扫起落叶枯木,卷于篝火之上。
木料噼啪一声,窜起一簇剧烈而明亮的火焰。
卫洗收刀,如是道:“家师也常将此话挂在嘴边,公输家主,我想除却一腔热血未凉,您也定然想公输府重现昔日荣光!”
公输府是匠人发家,士农工商几乎居于垫底,在公输沁的眼里,如果打好这一仗,得到的不只是江湖名望,能和朝廷做买卖,也许很快便能彻底颠覆过去,一鼓作气上岸,踏入门阀之列。
要实现门楣光耀,还有什么是比乱世更好的机会?
“不止!不止是重现!”公输沁振臂一呼,用手做了个虚杯,遥遥一祝,“小女子敬列位,愿诸君,都能活着走出北海,诸愿得偿!”
作者有话要说: 注:科普向,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最后一句也引用于此处,这其实也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由来,大家感兴趣可以瞅瞅看。
PS:一提到刘秀,总是会忍不住跳戏到位面之子的说法。
第229章
故国原王披甲出城那日,平壤下起了小雨, 透过王宫高阁朦胧的纱窗向外看, 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建筑不过百来年, 比起被反复毁于战火的国都丸都山城,这里一切看起来都平静而华美。
这是小公主高念在此养病的第五个年头。
位于乐浪郡的核心,平壤气候温润适宜,春植绿柳,夏养菡萏, 秋有山红,冬观飞雪。如果没有这一场战争。
如果没有战争!
高念从梦魇里醒来,汗水湿透了锦被,她把散乱的长发拢起, 扶着钩帘趿着软袜往外走, 外间有两个捣药的小侍女, 正在低声谈话。
“听说百济率军三万,扬言不下平壤, 绝不罢兵。”
“那王上为什么不送公主走?”
“放心!王上骁勇善战, 敌军只怕还未近前,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了!”
一个侍女说话沉稳有力,另一个则紧张兮兮。
高念整个人压在门上, 听她们越来越低的声音。宫中规矩多,侍女胡乱说话,被近卫女官发现,会受到不小的惩罚。
此刻公主酣然入睡, 主事的刘女官正在别处理事,无暇顾及,她们好容易才有开口的机会。
“听说百济领兵的是王世子,长得好看极了!”
“有咱们的太子好看吗?”
“我已经快忘记太子长什么样了。”
两人忽然都沉默了,因随公主侍驾,除非公主离开平壤,否则她们一辈子也回不了丸都山城。对他们来说,贵人的兴亡,国家的战事,或是敌国的将领美丑,都不重要,甚至隐隐有些渴盼战事再吃紧一些,这样,王上也许便会下令,遣送公主。
“你们想回家吗?”高念推开门,轻声说。
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确认她们的想法,然后向刘女官或是父王求情,她这么个拖累,不下榻的时候,其实用不着这么多人伺候。
可惜,那两个小丫头还没来得及开口,站麻双腿的高念便已捂着心口,摔在了冰冷的地板上。她们慌慌张张去寻医官,脚下跌滑差点撞个人仰马翻,心里头已是魂飞九霄,早忘了要说的话。
她们忘了,可高念没忘。
医官来看过,服了药,高念躺在榻上,任由刘女官用热巾替她擦拭脸颊和双手。她努力动了动嘴唇:“让她们走吧。”
“公主安心养病。”
“我听说平壤要打仗了,百济人来势汹汹。”
“公主安心养病。”
高念时常怀疑,她是不是只会说这一句。
刘女官是个冷漠的老女人,永远板着一张不笑的脸,永远穿着一丝不苟的宫裙,用非常正经的语气说话。
“刘姑姑,我不需要那么多人服侍……”
高念任性地抽回了手,那女官叹息了一声,收回热巾,低头凝视着小公主的脸,替她将手塞进被褥,掖好被角:“公主没有离开,谁都不能离开。”
“我要怎样才能离开呢?”
刘女官看了一眼窗外,乌云几乎压过瓦当,低垂地似乎与窗棂相接,但她难得露出一丝笑意。笑意很暖,几乎照亮整个屋子:“只要公主养好病。”
也许可以努力一把。
作为药罐子,高念总算又有了一点活下去的盼头,每日谨遵医嘱,积极服药,保持身心愉悦,三五天后,竟然能上花园里慢走上几个时辰。当破开乌云的阳光照在她身上时,她竟然也对丸都山城起了憧憬。
五年没回过王都陵寝替母妃扫墓,没有见到太子哥哥,若不是这场战争,也许也见不到她的父王。她竟然也有点感激这场战争。
但这种念头很快消弭,尤其是前线的军报传回,百济王世子骁勇善战,她的父亲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