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

    21世纪的年轻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市面上的产品,没有不知道碳纤维的。

    最贵的体育用品十有**能和碳纤维扯上关系,自行车、网球拍、高尔夫球杆、钓鱼竿、冲浪板、棒球棒、弓箭、球鞋底、登山杖……但凡是讲究高强度,高模量和轻重量的装备,最好的一定是用碳纤维来做的,多出来的抗腐蚀性能算是额外赠送。曾经的王者铝合金在面对碳纤维的时候,得被甩出八条街都不止,要是谁还用铝合金材质的产品伪装高贵,立刻回敬“弱爆了”是最恰当不过的。唯一制约碳纤维发展的,只是高价格和低产能了。

    这一点在1993年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东丽公司出品的T300碳纤维,此时要卖3万日元每公斤,其昂贵的程度别说是中国人用了,日本人都用不起。此时,世界上碳纤维的生产大国是日本,年产不到8000吨,而消费大国是美国。

    即便是狗大户一样的美国人,也做不到随意使用碳纤维。除了消费量不到2%的军事领域之外,美国的航天计划和波音公司的飞机,是碳纤维的主要销售目标。

    尽管生产总值不高,但碳纤维的前途光明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如果说单晶硅是20世纪末期最重要的材料,那碳纤维就是传统行业最重要的材料。汽车工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随便翻开现代行业手册,少有几个行业是碳纤维不能改变的。

    要是拍一部科幻片,将碳纤维当作城市的主要材料绝对不会出错。未来的驴大户要是有足够多的前,用碳纤维造一座几千米高的楼,理论上是毫无问题。同样往下挖个几千米,多半也要用碳纤维做支撑。

    70年代的科学界对碳纤维的未来就很清晰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工业界对碳纤维的未来才有了统一的认识,这是因为90年代初,碳纤维才终于大量工业化了。

    然而,除了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对碳纤维的了解就很少了。传说中的碳纤维高尔夫球杆,此时要卖到数百万日元,等于是一个日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几个普通人买的起。

    杨明在递交文件给苏城之前,虽然将之看了一遍,但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知道碳纤维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苏城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碳纤维的庞大价值。最早做这东西的东丽公司,日后的雇员人数达到3万余,比现在的大华实业还多。

    以小日本的企业制度,没有稳定而庞大的利润,又怎么敢招募如此多的员工。

    假如真的能够掌握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不光是开启了一个大金矿,而且等同于一张护身符啊。

    不管出于何种念头,苏城都放下了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华总部。

    大华实验室仍然设在大华总部内。

    它是唯一一个还在与集团总部共用驻地的下属分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搬迁不易,另外也是因为大华实验室的重要性。

    经过6年多的积累,以及苏城接近疯狂的挖角和招聘,现在的大华实验室有3000多名研究员。即使还不能和国际上的石油大鳄们相媲美,在国内的独立单位中,也属于蝎子拉翔,独一份了。每年的专利数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来还多10倍都不止。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研究院,专利数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国,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渥的员工待遇,还是引来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绝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苏城不光是借用了后世所了解的经验和理念在做大华实验室,他还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其中。

    当年,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软或google一样的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里,普通大学毕业的他,最多也只是梦想一下罢了。

    以中国的研究条件,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安心舒适的做研究。

    在有了资本以后,苏城始终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大华实验室的改造。

    采购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等机构,是从制度上改变中国的研究机制,至少在大华内部,将学术腐败的因子扼杀……大华实验室的实验经费和员工待遇则是从个人的角度,解决研究员的后顾之忧。尽管在名义薪酬上,大华实业不敢说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员相同,但中国的生活成本多低。

    为了用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华实验内部甚至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在独立核算的同时,解决大华研究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而该公司,更是大华实业管理最严格的分公司,虽然未曾明说,但招聘和培养的,就是仆人和管家。

    优美的办公环境,公平的考核制度,不错的待遇和极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关公司,就是大华实业吸引海内外研究员的绝招,在微软刚刚崛起的年代里,硅谷的奢侈办公尚未形成风潮,大华实业说是领先世界也不为过。

    而且,在公务员年薪2000余元的年代里,平均月薪超过5000元,高薪过万且有红利的工作,对穷的叮当响的中国研究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的初级问题,那1993年的大华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初级问题,苏城并不觉得惊讶。

    尽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驶入了大华实验室楼下。

    黎涣祥笑容满面的等在下面。

    这个曾经能够一天画20张图纸的技术员,经过大华文化的洗礼以后,也开始变的面带猪相,嘴头嘹亮了。

    实验室是个吞金的貔貅,没有哪个实验室能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的,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专利根本就没有人在乎。93年的中国甚至还没有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大华实验室能运行下去,全靠大华实业来输血。

    作为大华实验室的老大,黎涣祥要是继续闷着,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黎涣祥表面上仍然傲骨嶙峋,心里其实很丰满了。

    将只是有了眉目的碳纤维项目,加入到文件里去给苏城,就能说明黎涣祥的活泛。

    他要是这样写正式文件,不用苏城说话,学术委员会的板子首先就要打过来。但那文件是杨明要的,只是给苏城建宅子的设计,不能算是大华实业的活动,总部的学术委员会也就管不到。

    另一方面,这样的文件被苏城注意到的几率,却是比其他文件还要大。

    同样的念头,指不定也存在于智能玻璃、异形PVC等项目,只是苏城无心细究,和黎涣祥打了声招呼就问:“碳纤维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黎涣祥没想到他这么直接,讶异的道:“我们已经试制出了一种各向同性的沥青短纤维,拉伸强度大约800Mpa,模量70Gpa。”

    碳纤维的轻质量和抗腐蚀性能是遗传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毕竟,轻质量和抗腐蚀的材料多了,碳纤维真正的革命性还是体现在拉伸强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强度,后者可以理解为弹性能力。用鱼竿的来看,拉伸强度越大的碳纤维就能拽住更重的鱼,模量越大则能让鱼竿忍受越大的弯曲。

    苏城默念着800Mpa和70Gpa,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就问:“东丽的碳纤维的数据是多少?”

    “您是问哪种?”黎涣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转移话题的意思。

    “最好的。”苏城斩断他的邪念。

    黎涣祥咳嗽两声,犹豫片刻才说:“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不可能双高的,肯定是一种高,另一种要低一些。”

    “说数据。”

    “看您急的。”黎涣祥就是不说。

    “快点。”苏城和他捻熟,一点面子都不用给。

    黎涣祥嘿嘿的笑,他的脸皮早练出来了,旁边的研究员就不好意思了,站出来道:“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的有7个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华实业的碳纤维相比,两个数据都有10倍的差距。苏城虽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细致资料,但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倍大概是比较有商业前途的产品,10倍的话,就很难获得大面积推广了。

    怪不得有了实物,黎涣祥也是谨慎的说了以一定成果。

    苏城转头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岂不是要赶超英美了。这个时候的英美两国,在碳纤维的生产方面,还真不能说是优秀。

    黎涣祥观察着苏城表情,等他结束了咬牙切齿的动作,才小声道:“这位是王赟博士,碳纤维项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刚才介绍的碳纤维,有7G拉伸强度的碳纤维,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强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涣祥自知说服力较弱,忙到:“我们现在也只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达到7G不敢说,3G是还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赟博士?”

    王赟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大约30岁的年纪,带着酒瓶底似的眼镜,眼睛略显浮肿。他有些迟缓的看了黎涣祥一眼,才轻声道:“咱们的目标是先做1.5G的。”

    黎涣祥当时就冷场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杨明也迅速陪笑,周围顿时是笑声一片。

    “老王太实在了。”黎涣祥总算憋出了一句。

    王赟顶着周围的笑声不为所动,淡定的道:“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样,这种碳纤维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强度要低一些,从目前的同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发展到各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估计拉伸强度能从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说了。”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为主,不管怎么说,人家把碳纤维做出来了,性能弱是能预料到的。就大华实业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国外专业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这种烧钱的材料游戏,没钱又何谈发展,何谈跨越式发展。

    黎涣祥略轻松一些,一马当先,在前面领路,口中笑道:“苏董别看咱们的碳纤维数据差些,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各国的专利都申请了。”

    “哦?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有了。”黎涣祥激动的道:“我们已经将信息交给了商业部和战略部,请他们帮忙研究,咱们的碳纤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哪些优势?”

    “传热性好,电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们的纤维是沥基的,纤维较短,制造成本也低,预计工厂生产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热卖的碳纤维的一半。”

    “一半啊。”对刚刚进入市场的碳纤维来说,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严重了,苏城想了想,问:“达到1.5G的水平以后,成本会是多少?”

    “也许是四分之三。”黎涣祥说的相当保守。

    苏城微微点头,道:也不是不能接受,现在就看你们的研究进度了。

    黎涣祥这下笑了出来,说:“进度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你们计划想要多少?”苏城表现的很淡然。

    黎涣祥颇为疑惑,研究经费向来是不好要的,那种要多少给多少的传说并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赟对视一眼,试探的道:“照王博士刚才说的进度,1000万就差不多了。”

    这绝对是狮子大开口了。大华实验室虽然富裕,但项目也是相当多的。3000多名研究员,主持着近千个项目,要是一个项目批1000万,岂不是每年要花上百亿元?

    碳纤维在中国一向是由石化和煤炭研究所来搞的,包括神华集团和曾经的煤炭部下属的无数个煤矿在内,怕有几十个研究所有专项研究,而这些研究所的经费,能突破百万就算不错了。相比之下,大华实验室的经费虽多,但主业仍旧是石油勘探,开采和石油化工。碳纤维只属于最后一类中的边缘项目,1000万这么大笔的投入,绝对是超级别的。

    然而,苏城却是清楚碳纤维的未来,这是不逊于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超级项目,而且潜力惊人。对比而言,1000万就显的太渺小了。

    “给你。”苏城根本是一个磕绊都不打的道:“我再给你加1000万,允许你成立一个碳纤维研究所,级别和其他研究所一样,现在就可以开始招人了。”

    这下轮到王赟惊呆了:“一个单独的研究所?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

    “没错,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如果有成果的话,再议定经费。”就潜力而言,碳纤维是不逊色于海洋石油开发的。后者的发展,还少不了前者的参与。

    面对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苏城给钱给的是痛快无比。

    要不是他有一个大华实验室,其他人就是想付钱得到碳纤维的技术,也是没有门路可寻。

    黎涣祥终于认识到了苏城对碳纤维的重视,趁机道:“这可不能算在大华实验室的总经费里面。”

    “不算可以。”苏城转向王赟,道:“你们得让碳纤维研究所像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充沛起来,成果斐然。”

    陪同在侧的顾海健乐的上嘴唇都要碰鼻子上了,这样的表扬可比当面表扬还来劲,要不是王赟是主角,他现在就想宣扬一下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四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研究状况。

    王赟再不通俗务,惊喜也让他的呼吸急促了。大华任一个研究所,都代表着每年上亿元的经费,以及大量的独立立项资格,比目前的国家级研究所都要强,官僚主义还更少。

    在研究者的眼中,做到大华的研究所的所长差不多就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了,这个职位几乎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研究,大量的经费和配属的助手,能够解决研究员最头痛的两大难题,而且,这个职位的管理工作并不繁重,只需要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就绰绰有余了。倒是黎涣祥这样的实验室主任,大都是研究之路断绝的情况下,才被研究员们列入职业目标。

    “人员仅仅从大华实验室内部调派怕是不够,毕业生也不行,能从国内和外国找人吗?”王赟迅速进入了角色,认真的考虑着。

    苏城重重点头,道:“不仅可以挖人,若是有卖专利和设备的,不如收下为妙。这方面,让张超配合你们吧。”

    1993年是一个有趣的年份。这一年,美国开始收缩航天方面的投入,许多只有航天飞机的零件商因此陷入窘境,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的日本碳纤维公司。

    如果没有了狗大户美国,一吨3000万日元的碳纤维,可是卖不完的。

    虽然不指望捡漏,苏城却是希望能多一些准备,待到碳纤维市场真的红火起来以后,别说是专利购买了,专利授权都不容易弄到。作为后进者,大华实业不仅需要自己的专利,也许要多一些别人的专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