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女大佬 作者:椿嘉月
她成绩好, 为人处世落落大方, 年纪又是班上最小的, 几乎要成为班上的班宠了。
不满意的地方自然也有, 比如食堂里的饭菜,花一毛五分钱加一两粮票能吃到一份“标准套餐”,说是一菜一汤一饭,不仅分量很少,内容也要大打折扣——高粱饭红红的,发硬,很难吞咽;汤里只见几片烂甜菜叶子和一点盐味,完全不见油水;菜黑乎乎的成分可疑,情况好一点的时候是盐腌的烂大白菜叶子或萝卜,情况不好的时候叫人不敢去猜那坨黑乎乎的是什么,闭着眼梗着脖子吃下去就是。
即便是这样不尽人意的套餐,也是学校花了大力气才置办到的。
现在供应到处吃紧,同样的钱和票,外头连这样的“套餐”都淘腾不到呢。这还是学校方面心疼祖国未来的花朵们,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走断了多少腿,才弄来这些东西勉强维持着食堂的运营,据说有些学校早就把食堂给关了。
家里住得近的孩子们稍微好点,时不时有家长过来送饭,虽然也不算什么好东西,大多是俩菜团子或者一个黑馍馍,可也比光吃食堂套餐的强,吃了晚上能睡个好觉。
住得远一点儿的就比较吃亏,但毕竟是同城,一周还能回家一次。从家里带点耐放的东西过来,实在饿得熬不住的时候吃了撑一下。嘴比较馋的孩子一般忍不到周末,前两天就把带来的食物吃了个精光,后面的几天只能继续吃标准套餐了。
这些都还算好的,最差的莫过于那些没人来送饭,回家了也捞不到东西,甚至连食堂标准套餐都不一定天天买的穷学生。像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成绩比较好学习也很刻苦,他们强忍着肠胃的蠕动,咽下口水,把注意力尽可能地移到课本上去,用想象中的光明未来安抚蠢蠢yu动的肚子,苦苦熬着。
体育课早就取消了,饭都吃不饱,谁有力气去跑去跳呢?
按理说,像程冬至这种爸爸行动不便,家里隔得远也没个亲戚在这边的娃应属于最惨的,可她不,整个宿舍就数她日子过得最滋润。
为啥?因为有薛教授夫fu和杨主任呀!
上次她的不辞而别让薛教授夫fu俩又感动又气闷,程冬至来这边后,他们像对待自己亲孙女那样时不时给她带些吃的补营养,或者把她叫到家里去吃饭,立大就和附属中学挨着,吃完了穿回去上课一点儿都不影响,拒绝的理由都没有。他们工资都不低,还有儿女们的补贴,对程冬至的照顾在他们而言并不算很大的负担。
杨主任也很有意思,他收了程冬至留给他的那些“礼物”后,偶尔得闲了也会来瞅瞅她,每次来都不空手,经常给她塞点小零食比如一小包槐花或者一把铁蚕豆啥的,怪逗。
程冬至不是那种白吃抹嘴的人,她很快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法子回报这几位老人,顺便满足一下自己对钱票日益增长的需求。
先前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她就想拿杂货店里的东西去换些钱票了,然而一直没能立即付诸行动。
一是她现在年纪太小,去黑市不仅显眼还风险太大,二是她还没打算做个大倒爷,先出手一些小东西试探试探行情,摸清楚省城这边的一些门道规矩和价格浮动情况再说。
这天,薛教授的儿子从外地寄了一大麻袋当地特产疙瘩瓜(音)回来,并附上了食用方法,讲明这是一种实惠而营养的好东西,无论是焖煮烤煎都相当美味,还能滋养人,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放太久,寄到了省城后顶多还能再放半个月,半个月后就要烂了。这疙瘩瓜还有个好处就是外皮十分坚硬,在物流条件这么差的情况下居然能完好地运过来,一点皮都没破。
薛教授夫fu把这些瓜偷偷分送给了一些亲戚好友包括杨主任,剩下的几个堆在墙角里,看着圆墩墩的,喜憨人的同时也有些占位置。
“去把小丫头叫来,咱们仨吃顿饱的!”薛教授拿了主意。
程冬至听到消息后特别欢喜,乐滋滋地跟着薛师娘回了家,一进门就熟门熟路地洗手帮忙,看得两位老人直弯眼笑。
这些瓜都差不多有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