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段阅读_第 162 章
    七零之彪悍女知青 作者:桃花露

    瓦?”

    锁头媳fu儿说了个日子,姜琳从包里掏出本子对了对,没有她。锁头媳fu纳闷道:“我早就说了啊,怎么没有?是不是你忘记给我写?”

    姜琳明白了,“你说了,但是没jiāo钱。”

    之前要买瓦的时候,姜琳就跟她们喊过好几次,“明天去拉瓦,预订的赶紧jiāo钱,我没钱垫付。”

    有些人你不说清楚,他就觉得你有钱应该帮他垫付,他拖拖拉拉还不想还呢。

    还有买瓦这事儿,明明是自己家屋顶漏了,应该积极主动,但是有那么几户人家,整天就会唉声叹气,又怎么怎么不好了,可姜琳已经拿出改善方法,他们还是只会唉声叹气,不见实际行动。

    对于这种人,姜琳呵呵,随便你,反正不是我家屋顶漏。

    大部分人积极jiāo钱,因为姜琳说按照收钱顺序发瓦,谁也没的特殊。姜琳这里有账目,有些人家几块,十几块,还有人家凑钱买两三百块钱的。锁头媳fu并没有记录。

    锁头媳fu有些讪讪然,“是吗?我记得jiāo了呢。”

    姜琳:“你jiāo的是修屋子的,不是买瓦的啊。”

    后面有fu女听见,也跑过来,“姜知青,我们也要买瓦,晚上去给你jiāo钱。”

    实在是扛不住了,邻居都挂上瓦,自家还是麦草的,实在是难看。关键前两天又下了一场雨,雨不大,却还是不可避免地渗透漏雨。

    姜琳让她们只管去,她领着文生回家。

    程蕴之带着大宝小宝在搓棉花纺线,顺便背点唐诗三字经。

    虽然姜琳让程蕴之不要干活,可他闲不住,下地出大力气不行,他就跟大队申请帮忙纺线赚工分。扬红大队庙子连队有纺织副业,都是自己收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纱、织布、染色等。

    “妈妈,我们学了新诗。”大宝小宝看到姜琳和文生回来,立刻跑过来。

    姜琳笑道:“背来听听啊。”

    大宝立刻站得笔直,两只小手贴着大腿,“回乡偶书,妈妈你说是谁写的?什么朝代?”

    姜琳:“!!!”你以为我真不会?我不过是好些年用不上而已,少小离家老大回我还是会的。

    她朝着小宝笑笑:“来,你先说说,我看你会不会。”

    小宝:“我知道!回乡偶书,贺知章,甜代大诗人!”

    “哈哈哈。”姜琳和大宝几个笑起来,这小子整天就想吃糖。

    背诵的时候,爷爷教他,“唐代大诗人。”他就自己补充一句,“唐代一定很甜”。然后就记成甜代大诗人。

    文生立刻道:“我也会,少小离家老大回……”他背诵一遍,很得意地扬起下巴,一副求表扬的姿态。

    姜琳:“文生棒棒哒。大宝小宝也棒棒哒。”

    小宝:“娘,是不是奖励一块糖?”

    姜琳:“奖励你一个唐代就好啦,甜三百年呢。”

    小宝撇嘴:“琳琳好狡猾。”

    闫润芝已经准备做饭,笑道:“琳琳都被你练出来了,随时随地防着你这个小滑头呢。”

    姜琳去洗手洗脸,准备吃饭。

    晚饭是鸡蛋疙瘩汤,用一点油一把葱花炝锅,把西红柿碎放进去炒出红油,然后添水烧开,把已经搅拌好的面团碎碎倒进去,再把鸡蛋yè倒进去,撒上一把碎菠菜或者其他绿叶菜,搅拌均匀就可以出锅。

    香喷喷的,姜琳能喝两大碗,不需要吃主食。

    闫润芝看她吃得香,还要馋她,“没有地豆子,要是有地豆子放点小碎块进去,更好吃呢。”地豆子就是土豆,老太太喜欢叫地蛋、地豆子。

    姜琳:“咱也种点土豆呗。”

    闫润芝:“咱们这里种的少,不顶种,个头越来越小,不划算。”

    土豆这种作物喜欢高寒,一般在东北西北地区育种以及大面积种植,温度高的地方种子会退化,种一年小一圈,两年后就成了小豆豆。当地种土豆觉得浪费地方,不如种点倭瓜之类的,也能囤起来吃一冬天。

    除了疙瘩汤,闫润芝还做了几个番瓜饼,西葫芦科的小瓜和鸡蛋也是好搭档,擦成丝撒盐杀杀加上鸡蛋面粉,放在油里煎成饼,香甜可口。油少不腻,可闫润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