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天下 作者:大罗罗
大明天道三年十二月末,北京府,北京新城。
北京城中心的几条街道,现在有了一些熙熙攘攘的样子。这座新城是天道二年初正式动工营建的,坐落在燕京老城的东面,靠近通州城的地方,全部建成后的占地面积将多达15万亩!
和江都城一样,北京新城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池。布局和江都城类似,也是由行政、商业、工业、教育、住宅等各个功能区组成的。只是没有海港区,而且军营区的规模也更加宏大。北京城的北城大营是按照驻兵三个军的标准营建的,而在北城大营旁边还有从明都迁来的大明陆军军官学校和大明陆军兵器局试验场。
如此规模的城市,当然不可能那么快就全部建成——新北京可不能跟旧燕京似的马马虎虎造个脏乱差的城市。北京城是有规模宏大的引水、排水沟渠(许多宋朝的城市都有)的,还有专业的垃圾和粪便处理站。甚至还模仿天方教世界的城市,修建了公共浴池和医院,对了,还有规模巨大的图书馆。
这样一座几乎达到近代水准的城市,没有个十几二十年的营建自是不能建成的。现在仅仅不到两年,建成的不过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大明宫、内阁府、四军部衙门、内阁各部衙门、天道宫等等都已经初步建成(地皮都给了很多,以后还有扩建的空间),北城大营则建成了一小半儿。大功坊、功臣楼(地名,听着很不吉利啊)、公侯坊等高官功臣们的住宅区也初具规模。北京城的商业区也有了些样子,和江都商业区一样,北京商业区也是依托大运河展开的——大运河的终点站也从通州延伸进了北京城,运河两岸都是连片的商铺酒肆,繁华无比。
依靠这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北京、大名、开封、归德、江都、平江、临安等这个时代的繁华大城全部串联在了一起。如果再算上和大运河相连的水路,一条运河便将整个中国的主要城市,用水路连接在了一起。
作为运河水路的北方终点北京城。同时又是草原和中原贸易的终点,其地理位置虽然不如南京江都那么得天独厚。但也足够支撑起一个繁华的商业之都了。
况且,北京这里现在还云集了无数的军队、工匠、民伕和大明帝国的高官权贵,商业又如何不繁华呢?
在城市中心的御街上,北京城的居民们也开始穿起华丽的丝绸衣服,在街头上摩肩接踵地涌动。其中至少半数的行人,腰带上面都挂着宝剑或是横刀,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很有一些尚武好斗的样子。其中居然还有些是女子。都是天道书院的女生——现在大明的“大学生们”都是要随身携带刀剑的!宋朝以文弱而亡的教训,显然被这个陈明王朝充分吸取了,甚至还有些过了头。
几条主干道都分了马路和人行道,行人在道路两边,用青石板垫高的人行道上走。中间宽阔的马路上,则是车马如梭,来来往往,也是一种奇特的风景线。马路上偶尔有背插令旗,马脖子上挂着响铃的塘马通过。铃声响起,马路上指挥交通、维持秩序的巡路监察(就是交通警察)。就会挥动旗帜,吹响哨子,大声喝令其他车辆、马匹避让。谁都知道。这是陆军邮传局的塘马急报——大明帝国没有如大宋一样去建立遍布全国的馆驿体系。不过却建立了一个单纯用来通信的陆军邮传局,既用来传递政令军报,也可以投递民间书信(当然是收费的)。而这种背插令旗,一路响铃的塘马,就是所谓的“六百里加急”,传递的都是紧急军情、灾情和军政命令。
如今中土虽然大致上太平了,可是四方不平啊!南方的大战正在进行当中。爪哇岛和占城国才打完,现在又传出了征天竺和征高棉的消息。
而大明的东面,日本国也在打什么“天道圣战”。一国二分,已经打了好几年了。
不过最悬的还是西边。据说大蒙古国有了复兴的迹象,什么伊利汗、金帐汗的。都被忽必烈降伏了。蒙古俨然又是大明西北巨患了。
看到六百里加急的塘马飞奔着向大明宫方向而去,路上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侧目而望,表情却是各异。有人兴奋——战争意味着建功立业,意味着机会!有人担忧——战争总是让人担心的事儿。
当然,还有人幸灾乐祸。
“还穷兵黩武么!”一个身穿破烂儒服,面有菜色的年轻人望着远去的骑士,狠狠骂了一句台州话。惹得他身边的一个上了些年纪的儒生连忙一拉他的衣袖,开口也是浙音,“升之,这里是北京的大街上……”
被人唤作“升之”的正是刘升。他现在也混出头了!几个信奉大同思想的儒生找到了他,把他从开封十字河口的工地带到了北京城。还让他入了一所“预科书院”,就是预备考“大学”的书院。
现在大明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类似于后世小学、中学(暂时用不着高中)和大学的标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系正在行成。
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从小学开始建设,先小学,后中学,再大学的。而是倒过来,先大学,再中学,最后到小学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眼下是13世纪,陈德兴可没有地方去请外教,只能先培养一些名不副实的大学生(天道书院毕业生)。然后再用他们去教育中学生、小学生和其他大学生,同时再支持一些比较杰出的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以便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大明大学教育的难度。
而且,没有了科举制度之后。华夏的读书人很快就意识到,考大学和考小吏还有当天道教道人,是他们新的上升通道。而在这些上升通道之中,考取大学肯定最有前途的。无论从政做官还是去当道人,一张天道书院或是别的大学的文凭,都是步步高升和获得高起点的保证!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士子(考大学有年龄限制),现在都投入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去了。而“高考”的难度,也是一年比一年高。许多没有接触过新式教育的士子根本考不上大学。
于是,各种各样的“高考预科班”就在北京、江都和明都三个大学云集的城市纷纷设立了。目的就是给士子们恶补新学知识,好让他们能有机会挤进大学校园。
而刘升也得到了几个还有些身家的“大同儒生”的资助,准备去考北京的政法书院,将来好当一个讼师替江南的贫下中农打官司……至少刘升现在是这么个想法。
“快走,快走!”老儒生拉着刘升就急匆匆的离开,仿佛发现有什么暗探局的特务在盯梢一般。
就在两人急匆匆离开北京街头的时候,几骑加急塘马,已经飞奔进了皇城禁中。
“圣人,明洲急报!”杨婆儿急急跑进西秀宫的时候,陈德兴正好李翠仙一块儿逗弄一个刚刚降生的女婴,这是陈德兴的第五个女儿,也是李翠仙为他生的第四个孩子。
“圣人,娘娘,明洲发生大疫!天花肆虐,染病者数以百万计!”
听到这个消息,李翠仙的身子微微抖了一下,难以置信地抬头望着杨婆儿,“数以百万计?天……花?怎么可能!?”
天花在13世纪的中国也是有的,不过那大都是小孩子得的,大人很少会感染,而且也不是每个小孩都得天花。
“明洲才多少人?”李翠仙蹙起秀眉,“怎么可能有几百万人得天花?婆儿,你没有搞错吧?”
杨婆儿已经将红封的加急快报双手奉上——红封加急都是一式三份,一份送宫中,一份送内阁府,一份送军部(先送陆军参谋部)。
李翠仙接过红封加急,然后取出里面的信筏,先粗略看了一遍,然后又一字一字地细看。最后倒吸一口冷气,扭过头看着还在牵女儿小手的陈德兴。
“圣人,蒙起、周小七、杨阿过联名奏报……明洲天花流行,光是墨西卡谷地和玛雅国就有不下百万人染病,而且死者甚众!中明洲总督府、玛雅沿海总督府和明洲大教方无论组织疫病蔓延,请求朝廷和天道宫援助!圣人,您看这……”
陈德兴还在牵小姑娘的手,满脸都是宠溺的表情。他的孩子有许多,但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忙于军务、政务,和孩子们不大见面,真还没有看着一个小小的婴儿一日日长大的经历。现在稍得空隙,终于有了机会,因此对这个孩子也就特别关爱了。
听到李翠仙的焦急地提问,他却丝毫不当回事儿,只是一笑:“明洲土人不信天道,笃信恶魔,终遭天谴。此事还需天道教想办法啊,婆儿,去召墨影娘。”(未完待续)